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 “战国七雄”及兼并战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4 题号:1176509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二   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材料三   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材料四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式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
(4)战国时期在治理国家方面,韩非的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卷二十二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材料二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夏、商、周、汉封建(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四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五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2)材料二中秦始皇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与材料相比,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3)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各是怎样评述的?
(4)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2023-11-17更新 | 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1)比较图1、图2、图3,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至战国时期形势图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趋势。
(2)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21-02-01更新 | 5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以前,当兵是一种权利和荣誉,国人(住在城里的平民,有义务服兵役)当兵,野人(住在城外,地位低下)不当兵。战国时期,这种军事体制显然不能适应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及形式的巨大变化,各国都建立了以普遍兵役制为基础的军事体制。当时,凡是适龄的男子都在可征发之列,当兵成为每一个人需尽的义务和责任。西汉时期以征兵制为主,武帝以后辅以志愿兵和刑徒兵制。征兵制规定:男子自成丁之年(汉初沿秦制为15岁,景帝时为20岁,武帝以后为23岁),至56岁期间,服兵役两年。而在战时,国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下令征兵。这种兵制在小经济相对稳定、户籍管理较为严密的条件下,为国家提高了充足的兵源。后世朝代多有借鉴。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战国时期普遍兵役制普及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征兵制的影响?
2021-07-10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