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5 题号:1260080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基层政权的负责人分别被称“有秩”“啬夫”“里魁”或“什主”“伍主”,分别管理乡、里等基层单位,他们的职责是“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后来人口和郡县数目都不断增加,国家的治理体系空前庞大,如何更有效、更节约地解决基层治理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礼治的作用便凸显出来。早在西周之前礼制就形成了,体现为一些固定的仪式、程序和规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具有一定权威性。严格来说,“法”其实产生于“礼”,“礼”中的一部分规范升级为强制性约束便成为“法”。然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礼”与“法”相互分离,各自独立,当时的一些治国理论强调了“法”的优先性和重要性,主张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然而人们很快发现“法”无法完全替代“礼”,随着儒家理论被逐步确定为治国的核心思想,各代统治者们都更加重视德治、礼治的作用,通过其教化作用在潜移默化间对法治进行有力补充。

——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治国智慧》

材料二   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在国家治理层面,实现了相互包含和交叉重合的综合治理模式,不仅消除了治理上的空白点,而且那些“礼”和“法”都加以强调的地方往往就是国家治理的难点与重点,使得国家治理的目标更加突出,基础更加坚实。秦汉以后礼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尤其在基层治理中,礼治发挥了其对社会个体、宗族巨大的渗透和影响作用,通过一系列道德构建和宗法整合,使基层社会实现了“自治”,国家的行政管理资源在县以下逐渐淡化甚至退出,出现了“皇权不下县”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基层社会的安全性、稳定性却没有因此削弱。

——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治国智慧》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礼治成为治国手段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礼法并用这一模式对中国古代基层政权治理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汉是儒法融合的重要时期。汉初从秦暴虐酷刑、二世而亡的教训中,得出“刑罚积而民怨背,礼文积而民和亲”的悲剧总结。在沿用秦所建立的法律制度框架基础上,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引入法律,改变了秦律的残忍冷酷。董仲舒是西汉中期以后礼法融合的重要理论奠基人物,他构建了一套融合礼与法的天人感应宇宙论哲学基础,从理论上解决了礼法融合的障碍。董仲舒的学说为经义决狱开启理论合理性,并为后世统治阶层构建更为完整的德主刑辅法制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董仲舒大力倡导的“春秋决狱”有力地促进了法律伦理化的司法审判实践。开始了后世引礼入法、引经决狱的潮流,启动了法律儒家化过程。

——摘编自寇纪元《从儒法论争到儒法融合:我国儒家法传统的形成既现代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影响。
2023-04-25更新 | 1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详细阐述了物法,它将物权分为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以篇为框架阐述了每一项物权,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材料二   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三   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存在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拿破仑法典》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2023-11-14更新 | 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对社会治理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建晋室,统治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魏改律,复采用之,辗转嬗蜕,经由(北) 齐隋,以至于唐,实为华夏刑律不祧之正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二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如果政府官员受儒家道德思想熏陶,尊奉儒家思想,就会贤明有德,就奉公守法。然而,当政府以道德的名义滥施暴政,人民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道德的。

——潘维《什么是法治?—区分法治与法律,<宪法>与宪政》

材料三   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 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

——郑永流 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1)概括材料一作者的观点,并分析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特点。
2024-01-24更新 | 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