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5 题号:1493049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欧国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国家的权力,甚至是领主的权力都无法直接影响到下属的农村地区。德意志王国的国王们只能通过“巡游制”来管理自己的领土。由于外族入侵,大量村庄被纳入庄园之中,使得中世纪德意志地区的乡村组织有了基本的框架。长期的战乱促使庄园体系扩展,农民出于自身保护的需求不得不接受庄园制度的管理。在中世纪社会中,按照基督教会的理念,人被分为专门从事劳动的农民、从事军事的贵族以及从事祈祷的教士,中世纪中期教会的改革也深刻影响到了村庄的地位。

——摘编自陈若毅《中世纪中晚期德意志乡村组织的变迁》

材料二   明中叶,广东福建地区为了稳定地方局势,转变地方风气,在地方社会中进行了大量的社学建设,成为国家统合东南边疆、加强其对地方社会控制力的软性工具。弘治十七年,正式将儒家日常礼仪列入社学教学内容,对社学童生进行礼仪教育。这种转变意味着明代社学的政治教化模式,完成了由“重法”向“重礼”的转变。通过社学教育,使得国家意识形态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基层社会,以达减少诉讼,端正风俗的效果,最终巩固国家在地方社会的统治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明中叶闽粤地区的儒学事业逐渐步入正轨,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儒家知识分子。

——摘编自张昂霄《明清闽粤地区的社学与地方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乡村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世纪欧洲与明朝在乡村治理上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理念。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铁路机车的发明使得住宅到工作地点的最大可能距离得到了提升:首先,蒸汽牵引的动力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然后机车在铺设于城市街道的轨道上行进。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阿诺德·汤因比《变动的城市》

材料二: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西方的社区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推广。如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所有国家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牵引动力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简述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表现两例,概述城市社区在现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2023-12-21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村社职能的规定“只是使地主世袭领地上农民的管理合法化”。改革后农村公社仍要按农村的人口变化和纳税能力定期重分土她,分摊赋税,但一些公社重分期限达24年,有的公社从改革起就没有重分过土地。

政府给予村社更多权力的同时拥有提前解除村长职务的特权,村长在依法履行司法义务时要受到政府的监督。村社还出现了协调地主和农民关系的和平调解人。改革后村社“最大程度的努力吸收所有成年居民”参加村社大会,一些地区妇女甚至拥有表决权。一些村社推出了关于反对酗酒的决议,向地方行政长官申请开放图书阅览室,还提出开放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申请。然而村社中的农民在改革后困境并没有得到缓解,在暴力夺取地主土地的斗争中,村社更成了农民天然的组织形式。

——据王文娟《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职能嬗变的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后村社职能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俄国农奴制改革后村社职能的变化。
2023-08-28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慈善公益机构或被勒令裁撤,或自行消散。20世纪初,清王朝为巩固其腐朽没落的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即清末新政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要求各地选择公正廉明的地方士绅,办理地方自治事宜。《章程》中包括地方慈善公益事业的项目有:举办中小学堂、劝学堂、阅报社、图书馆等,清洁街道、清除污秽、施医药局、医院、戒烟会等,修缮道路、建筑桥梁、疏通沟渠等,设劝工厂、工艺学堂等,救贫、恤、保节、育婴、施衣、施粥、义仓积谷、贫民工艺、救生会、救火会、救荒、义棺、义冢等。可见,地方自治事宜多着眼于慈善公益事业,地方自治以专办地方公益事宜,辅佐官治

——摘编自余群《晚清慈善事业的变迁》

材料二   追根溯源,西方的慈善事业肇始于宗教教义的感召,最初是个人或者宗教团体的自发性民间行为。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规范民间公益性事业的法律——《慈善用途法》,也称《伊丽莎白一世法》。此后,西方近代慈善组织大批建立,体现出西方社会在应对社会结构化变迁的一种举措。进入现代社会,慈善团体更是蓬勃发展,走上了组织化、专业化的道路。进入20世纪下半叶,很多西方政府积极介入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推行至社会各个层面。同时,很多社会问题并未妥善解决,政府科层体系庞大,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日益凸现。于是,政府尝试与民间机构合作,共同提供福利服务,并且引入市场观念、促进竞争,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摘编自赵环《西方慈善事业专业化的经验与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慈善事业获得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2023-03-02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