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5 题号:152993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要注意解决好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会有一批人做出更多的贡献……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199512月的东盟第五届首脑会议上,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提出修建一条超越湄公河流域范围,从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经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到中国昆明的“泛亚铁路”倡议。该倡议立即得到了东盟首脑和中国政府的认同。

20158月,中国和泰国达成协议,将修建中泰铁路,规划中的中泰铁路全长867公里,由云南昆明起至泰国曼谷。2021年随着中老铁路最后一段建造完成,日前,中国复兴号高铁已经进入老挝。

——根据网络新闻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及邓小平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支持科技发展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以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界高级知识分子的贡献。
(2)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举世瞩目,请列举两例代表性的科技成果。“泛亚铁路”的开工修建,表明中国与东盟关系进一步加强,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与东盟交往的相关史实,并简要归纳东盟成立及发展的意义。
21-22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试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材料二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材料三长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而中国高铁具有运营里程、经验和建设成本领域的优势……中国高铁“走出去”,能够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减少当地的贫困人口,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相应贡献……高铁属于低碳环保型交通工具,中国高铁及其相应装备“走出去”有利于降低能耗,降低全球气体的排放,也同样有利于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高铁出口将有力改变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局面,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家软实力。

——摘编自施张兵《新丝绸之路时期的中国高铁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史料载体的角度指出其史料类型,并分别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援建坦赞铁路所体现的此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非之间加强友好合作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国家软实力”在高铁领域的表现。
2023-12-25更新 | 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海港口卷》扼要记载:“上海港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端,位于长江与东海交汇处,居中国东部沿海岸线的中心,具有控江襟海的区位优势。南宋末年,上海港在上海浦旁孕育而成。……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港口迅速发展,自咸丰三年(1853年)超过广州港。”……“2010年上海港外贸吞吐量达到30225万吨,是1978年的19.2倍。”

——摘编自《上海市志·交通运输分志·港口卷(1978—2010)》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港口卷》的史料价值,并对上海港的发展作出相关推断。
2024-04-16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发展观关键词及历史解释

时期

关键词

历史解释

20世纪50

60年代

经济增长导向型、工业化、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优先、重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优先、均衡发展、生产关系革命1

20世纪80年代

经济发展导向型、四个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主发展为辅、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和消费并举、非均衡发展、体制改革与开放2)计划经济体制僵化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出,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全面发展,积累与消费并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发展

20世纪90年代

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发展优先、国民经济与社会、内涵式与集约式、积累和消费并举、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3

——据周霞《建国以来现代化模式发展比较研究》整理


参照材料中(2)处的历史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的历史解释。
2022-11-14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