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明治维新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71 题号:1531759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公元604年起,日本长期使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1872年(明治五年)119日,明治政府宣布废除旧历,颁行太阳历,以与西方国家接轨。新历以即将到来的123日为明治六年11日;把一年定为365天,每四年置闰日一天;实行二十四小时制。明治改历一反明治初年新政府办事拖沓、反复争议的作风,仅用23天时间就结束了使用了1300年的旧历。仓促改历的出发点在于削减公务人员两个月的工资,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为解除民众的困惑和混乱,福泽谕吉专门撰写《改历辩》从文明开化的角度进行了辩解。18764月,日本放弃了传统休息制度,实行周日休息制度,从而在时间秩序上与西方国家全面同步。1888年,日本标准时间的设定,确立了全国统一的时间秩序,与欧美国家进一步接轨。

——摘编自李卓《探微日本明治改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改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改历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姑,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日本人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创造了以欧洲最新模式为基础的现代化军队。明治领导人预见到,这些新军队需要现代化经济为它们提供军需品。因此,他们通过发放津贴、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和纺织工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和造船业,因为后者是提供军需品所必不可少的。这些企业建成后,政府通常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企业。少数富贵家族,即通常所称的财阀,以这种方式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日本经济现代化有何特征?产生何种影响?
2016-11-18更新 | 8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文明财富的重大特征之一是它的共享性。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 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财富。另一个特征是,从全 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远处于受 惠者地位。……16〜18世纪,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然而文明的交流 却仍以它的自身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地进行着。
材料二 1854〜1868年的14年,日本出版有关炮术、用兵、筑城(军事工程)方面的译 著达2 6 2部。但也并非只研究军事,学习西方文明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了物理、化学、天文、地 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洋学家开始涉足向来被视为禁区的社会科学和政 治思想领域。
1842〜1872年,中国政府被迫签订76项不平等条约,而西方则从中国攫取了 22项重 大特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 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 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 是现代化的过程。
(1) 概括材料一中马克垚的主要观点。(分)以近代中国为例,阐释“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 的自身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地进行着”的含义。(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主动学习西方文明的背景。(分)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认识。
2016-12-12更新 | 49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中历:中华文明的时间序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朱元璋登基伊始,也遣使于周边各国,要求朝贡,给予册封,并颁赐《大统历》,以重整东亚世界的时空秩序。《明实录》中,差不多每年都记载了颁赐《大统历》于各国之事。
朝鲜半岛上自古即用中国历法。新罗自674年起采用唐新历,宪德王时采用唐《宣明历》,一直用到高丽忠宣王时。朝鲜王朝历奉明、清正朔,先后用明《大统历》、清《时宪历》。
日本从7世纪至17世纪末的千余年间,先后采用了中国的《元嘉历》《仪凤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尤其是《宣明历》,一用就是八百余年。
越南历史上虽然常用自己所造的历法,如陈朝的《协纪历》、胡朝的《顺天历》、黎朝的《万全历》、阮朝的《协纪历》等,其实它们都源自中国历法,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有时连自己可以编撰的历本,也要每年等待中国的颁赐。这样就省了自己编撰、印制的麻烦,同时也表示一种外交上的臣服姿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2016-11-27更新 | 3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