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40 题号:15736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王制》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

上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这种民本思想,虽然还没有走到否定君权存在的必要,提不出一个建设民主国家的方案,因而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但他们已提出了民权的问题,并以此批判君权。

     ——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康有为“托古改制”,把作为变法理论依据的进化论,与古老的公羊三世说揉合在一起,把改制的核心内容——君主立宪,与传统的民本主义食二为一。他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引申民权思想的“大义”。

     ——刘向平《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演化及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怎样发展民本思想的,且具有什么意义及局限性?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思想的内容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和思想产生的影响。
(4)综合材料分析,上述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怎样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截至2009年4月,我国已经启动建设了326所孔子学院(课堂)布在81个国家和地区。根据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2: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3: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2)阅读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依据材料2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3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2018-01-06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拯救乱世,祈望太平。历代杰出的政治家们前仆后继,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古代“民不争”,当今“民争”?韩非从人口与货财的比例关系来解释这个变化。他认为古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所以“民不争”;当今“人民众而财货寡”引起“民争”。由于古代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他以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总是着眼于如何增加人口数量。韩非明确提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是第一人。当今的一个县令却有很多特权,一旦死后,他的子孙出门还有车马,自然就不愿意把官位让给别人。“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韩非认为古人的品质并不比今人高尚,今人的品质并不比古人败坏。古人容易做到的事今人很难做到,那是因为物质原因造成的,而不是道德品质决定的。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平定六国.后.面对如此辽阔的国土,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来进行管理?围绕这个问题,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展开了一场讨论。丞相王绾等人认为:六国刚刚被消灭,形势不稳定,特别是燕、齐、楚三国故地与关中根本之地相距遥远,如果不设置封王,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无法镇抚,主张在新征服的边远地区封立皇子为王。这一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普遍赞同,但当时担任廷尉的李斯坚决反对这种意见。秦始皇认为:过去之所以战争连绵不止,就是因为分封王侯造成的,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如果又裂土封国,实际是又要制造战争因素,会导致纷争。如此而求安宁,岂不是难上加难。所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孙中山曾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当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做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就是“从新担负革命的责任”“计划彻底的革命”,对内“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联合世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第4版)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地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乱世”。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韩非子认为“乱世”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孔子.墨子提出的“治乱世”对策。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认为天下不安定的因素及其针对性政治举措。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角度,以秦始皇为例,分析指出秦初采取的经济军事措施及其理论基础。②从拯救乱世角度分析,分别说明孙中山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为实现民族独立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及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问题的思考结果。
2020-09-08更新 | 1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近代中国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的。鸦片战争作为一块界碑,铭刻了古老的中国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
……三、官僚政治……五、儒学定于一尊
第二章东方与西方
1435年之后的半个世纪,西方迭连出现了几位探险家,他们的事业从地理上沟通了欧、美、亚、非之间的关系。而1685年,即康熙二十四年,清廷在收复台湾之后,解除海禁,设粤、闽、浙、江四海关,允许西方诸国同沿海各省定期贸易。1756年,多年不到浙江贸易的英国商船迭连北上宁波,引起乾隆疑虑。次年,他正式下令“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
……
第四章炮口下的震撼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在鸦片战争前后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之前,所谓国计民生,以赋税、盐政、河工为大端。成书于1826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虽然出自魏源之手,而所列荦荦大端皆未出旧轨。鸦片战争之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改编
(1)在第一章中,史学家陈旭麓着力,从上述两个方面叙述漫长的封建社会(公元前476年-1840年)。请你任选一个方面,也来作一概略描述。(只选方面,不描述不得分)
(2)根据第二章提供的材料及所学知识,列举两位1500年前后的西方探险家,并分阶段指出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
(3)阅读第四章提供的材料,指出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的重大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2016-11-27更新 | 3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