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21 题号:16876198
近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年,清政府改原刑部为法部,专掌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在此以前,清政府还在一些地方创建巡警,1905年增设巡警部,第二年改为民政部。力图在形式上模仿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司法组织,名曰“司法独立”,实际上审判大权仍操之于皇帝和地方大员手中。《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和《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均规定区分民刑:凡诉讼而“审定罪之有无者属刑事案件”“审定理之曲直者属民事案件”。审判衙门分为初级、地方、高等审判厅和大理院,实行四级三审制。采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所定的一系列原则,如回避、辩护、公开、合议以及起诉、上诉、执行等程序,从而在法律上改变了封建的司法程序和制度,但在实践中,大都仍沿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仿效西方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在审判机制上倾向于“四级三审制”。面对前朝官吏苛刻残暴的严刑拷打、刑讯逼供等司法恶习,临时政府明令各官署不论审理何种案件,一概不准体罚和刑讯逼供。量刑的轻重尺度就应“以足调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平为准,而不应过分强调重刑、酷刑、苛暴统治”。革命派力主将“法官独立审判”纳入正常的法制轨道,严格法官考试制度,注重考核,还设立专门机关掌管法官考试。南京临时政府曾计划建立律师制度,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训令中指出,“律师制度与司法独立相辅为用,夙为文明各国所通行,现各处纷纷设立律师公会,尤应制定法律,俾资依据”,“大小诉务,仿欧美之法……许律师代理,务为平允”。

——摘编自邱远猷《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改革》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体制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司法体制的异同,并简析清末司法体制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司法体制改革的原因。
2021·陕西安康·一模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材料一辜汤生(1857年7月18日一1928年4月30日),字鸿铭,号立诚。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摘自《维基百科》

材料二在20世纪的西方人眼里,辜鸿铭实在是当时他们心目中的时尚人物……辜鸿铭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孔学,与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会晤来华访问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甚至还被印度的圣雄甘地赞誉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此时也将他背后的那根稀疏的辫子赋予了某种新意,他对来访的著名英国作家毛姆说:“你看我留着辫发,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未了一个代表。”在此之前,他在《中国反对欧洲观念之理由》一书中,就已经表露出这种观点:“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摘自施亮《辜鸿铭“傲霜枝”里的守旧与时尚》

材料三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识(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摘自温源宁《一知半解及其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辜鸿铭“自相矛盾”的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评价辜鸿铭。

2016-11-27更新 | 5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美国本特利的著作《简明新全球史》的目录:

第五部分全球一体化的缘起(15001800年)
第20章跨洋交流与全球联系
第21章欧洲的转变
第22章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第23章非洲与大西洋世界
第六部分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17501914年)
第24章东亚的传统和变革
第25章伊斯兰帝国
第26章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
第27章工业社会的产生
第28章独立时期的美洲
第29章世界帝国的建立       

目录中可以反映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022-10-02更新 | 10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每一次对外抵抗的失数,都刺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逐步觉醒,如林则徐等是鸦片战争后的第一批觉醒者,洋务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觉醒者。但正如有些学者说的那样,“他们的周边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具体表现为知识分子中的改良派主张向日本学习,走君主立宪的道路,这些人就构成了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另外,还有部分有识之士提出了“实业教国”“教育救国”的主张,把投身近代企业和创办新式教育当作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途径,而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本能,感情的色彩居多,而理性的思考不足。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反对日本强占东三省的宣言,号召工农兵劳苦群众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第二天,全国各地的报纸都揭露了日军入侵东北的罪行;北平各大学学生立即组织了抗日教国会,发表抗日主张;上海市商会、反日会、各行业分会分别发出通电,要求共御外敌,以救危亡;一些爱国军人也纷纷请缨抗日,通电全国,要求集合全国实力,一致对外。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向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各军队发出了团结起朱、一致抗日、共同救国的号召。在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广大人民除极少数卖国贼外,都被发动起来了觉醒后的中国民众团结一致,形成了一股可以淹没一切侵略者的巨大力量,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沈年耀(论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和洋务派为代表的觉醒者“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的原因,并概括甲午战后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3-04-06更新 | 1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