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17293276
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明理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关于基层社会的设计与管理的方面......朱熹和宋代理学家们的努力,在宋代以及后世产生了重大与深远的影响。张载、程颐、朱熹等人极力倡导的重建民间家族制度和建立祠堂的主张,在宋以后的社会里已经成为推行家族制度的理论依据;欧阳修、苏洵等人创立了民间私家修撰族谱、家乘的样式,为后代所沿袭;《朱子家礼》的设计,至今还在不少地方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宋代所提倡的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义仓” “义学”“义冢”等等,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摘编自陈支平《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材料二 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求子弟修身养德,“做个好人”, “学而优则仕”。同时还有宣扬勤道、诚实等商德准则的,比如清代官商胡雪岩的“五字商训”。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唐宋时期如何强化基层教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家训教化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 罗马法上下千余年,期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很大,法律也由产生、发展而逐步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人法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名誉、婚姻、夫妻财产、儿童监护等;物权法包括动产、不动产等;继承法包括遗嘱继承、法定继承、赠予等;诉讼法包括法定诉讼、程式诉讼、诉讼程序、诉讼非常程序等。

——摘编自周楠《罗马法原论》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2年制定了新宪法,五届、六届和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一系列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强立法工作,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八届、九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据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立法精神,并对罗马法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90年代修改宪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82年、1999年修改宪法分别有何意义?
(4)简要说明依法治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2021-12-29更新 | 1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中强调,法律是“圣王”发明出来以遏制百姓之“恶俗”的工具。朱元璋曾说:“刑者,人君用之以防民。,君之于民,如天之于物。”严复说,中国秦代以来一直是“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夫如是,虽有法,亦适成专制而已矣”。英国中世纪时期由贵族与骑士、市民等主导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宪法性质的政治文件,如1215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规定:国王无全国公意许可,不得任意征收贡金和代役税。1628年等级会议向英王提出的《权利请愿书》规定:凡种种害民之裁央、行为、措施,今后皆不得据为先例;国王要遵守法律,增进人民的幸福与安全。

——摘编自万颖《论近代以前中西方法律的本质差异》

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对经济进行一系列立法改革,议会几次颁布《工厂法》,严格限定童工和女工每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为9小时;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案;通过《煤矿法》规定,井下作业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1855年,英国颁布《有限责任法》规定,股东仅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摘编自曹永军《社会转型与19世纪英国法律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与中古时期英国在法律上的显著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经济立法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2022-12-03更新 | 1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国古代统治者在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中,既重视法律的防范惩处之效,也关注教化的教育引导之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书·元帝纪》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简《二年律令告律》载,“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其告者市”。

西晋《泰始律》载,服制愈近,即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服制愈远,即血缘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

唐朝《名例律》中具体罗列了种种不孝行为:“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

——据相关资料整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至唐法律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唐以后的历代王朝大多以唐律为蓝本创制法律”的观点。
(2)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君之养民者,五教五刑焉。……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无有敢犯者。”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朱元璋“五教五刑”思想进行阐释。(要求:解读合理,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2022-11-18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