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17840460
《大明律》颁布后,朱元璋规定,“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各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此规定旨在(     
A.镇压人民反抗B.推广大明律令C.巩固统治特权D.确立法律至上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国古代的色彩不是单纯的审美,而是政治、礼法,尤以服饰最为典型。如北宋初年,法律明文规定:诸服饰辄效四夷者,杖一百,而后宋仁宗又再下诏令禁止“士庶仿效胡人衣装,裹番样头巾。”这从侧面反映出,宋代(     
A.创制法令规范礼法秩序B.民族交融影响百姓生活
C.华夷之别观念逐渐加强D.程朱理学指导政府政策
2023-02-11更新 | 155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2】从明太祖“六谕”到康熙帝“圣谕十六条”,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这一现象反映了明清统治者(     
A.开始确立儒家正统地位B.重视基层治理教化
C.剥夺基层宗族自治权力D.注重各级政令传达
2024-01-22更新 | 2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3】《明史·烈女传》记载:“乌头绰楔(称乌头大门,是旌表节烈妇女的牌坊建筑),照耀井闾,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廉耻之分明,故名节重而蹈义勇欤!”该现象表明(     
A.政府法治建设收到显著功效B.儒家伦理道德的世俗化趋势
C.贞节观内化为女性行为准则D.社会教化的强制化和法治化
2023-03-24更新 | 2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