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5 题号:181054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国家疆域观,其思想起源可追溯至(夏商周)三代。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民族融于华夏,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民族融合与地区性的统一,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与西方实体的民族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家疆域模式更多地表现出对一统理念的追求,而一统理念的边界又似乎是模糊不清的,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国家理念中是以中心来划定边缘的,中心的意识要强于边缘的概念而政权的承接性与管治的范围则表达了对“中心”的正统性的崇拜与认可,成为疆域变迁合法性的基础。近代以来,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冲击下,中国也试图以民族国家解释中国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过程,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历史表述国家一统的历史这是因为在世界主流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民族国家体系成为世界范围内主流合法的国家建构形式

——摘编自王超《疆域历史与历史疆域》

材料二民族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权、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以建立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的面目而出现的同时民族主义的危害性,特别是民族主义与暴力和侵略战争的联系,早在民族主义的初始阶段即已显露二当时,一种民族优越感和民族扩张的野心已在革命的法国开始出现。对自由主义原则的背离和对本民族利益的过分夸大,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强加于其他民族而无视他们意愿和权利的趋向滋长起来拿破仑在鼓励和推进被征服地区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同时,也把法兰西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推向了顶峰……这表明民族主义已经与武力结合在一起,预示着欧洲列强在将要到来的帝国主义时期的民族利益纷争中所采取的政策。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国家疆域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三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对中国边境的基层社会发展提出了“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项工程的整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求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摘编自李春晖、丁瑞雪《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
2022-09-21更新 | 1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古代历史地图往往值含着王朝疆坡、民族关系、都城所在等重要历史信息。下列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中期、唐朝前期、唐朝后期)的形势图。阅读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图3
请分别从图1、图2、图3中损取有效信息,并据此判断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0-11-01更新 | 1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观点(部分)。

主张出处
君子和而不同。《论语》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

材料二   魏晋以来,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上层已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修养。内迁较早的匈奴贵族如刘渊、刘宣等莫不综览经史、著诗文、工书草。北魏孝文帝亲政后重用儒士进行政治改革,实施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策,促使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同汉族大致趋同。这一时期,胡服在中原流行,推动中国传统服饰由“上衣下裳制”向“上衣下裤制”转变。另外,以肉食、奶酪、茶酥、胡饼为特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也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著名的《敕勒歌》和《木兰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碰撞的产物,可谓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北方民族的乐器、百戏杂伎以及绘画、雕塑、书法等也都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陈琳国、侯旭东《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下》

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口迁移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2-09-04更新 | 1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