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6 题号:185619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简述其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

——摘编自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材料二   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根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中国“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他相信反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说法,认为“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在“黄祸”声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

——整理自马建标《冷观近代西方“黄祸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在西方形象演变的认识。
2024-03-31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早期移民中英吉利人最多,他们主导殖民地政治经济生活,以英语文化为骄傲,坚守传统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政治文化,使英语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的统一语言。语言学家约翰·皮克林、韦伯斯特等人提倡“摆脱各州语言的缺陷,要创立美国的语音,借以谋求美国文化上的独立”。美国政府发挥语言融合的民族同化作用,压制法语、西班牙语、波兰语、印第安语等其他语言,引导移民丢弃原有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为“出色”掌握英语的移民提供更多税收优惠、就业保障、生活便利,使英语成为将美国人“连在一起的工具”。

——据周玉忠、李文军《“大熔炉,尚可;巴别塔,不可。”——美国建国初期的语言政策》等整理

材料二:鉴于复杂多样的方言环境对福建内外交流的阻碍,1728年雍正皇帝下旨在福建、广东两省开展推广官话的正音运动,在福建设立了112所正音书院,从浙江、江西拣选正音教官,并把地方行政长官和教官推广官话情况列入政绩考核范围,规定“延请官话读书之师……转相授受”,对限期仍不能说官话的士人,暂停其科举考试资格。乾隆初年,朝廷以“教习多年,乡音仍旧,更觉有名无实”为由,裁汰“正音书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福建、广东同时取消了“岁科两考”中的官话考试,标志着正音运动的寿终正寝。即使如此,一些地方仍以“混一四海,八纮之远咸号同文”为由,出资重建重修正音书院。

——据杜晓萍《清代以来汉语共同语推广史鉴——以福建为个案》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统一语言推广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中两国统一语言的主要途径,并评价各自的效果。
2024-05-14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基督教强调人有精神上的积极追求能力和人的情感、欲望的合理性文化因子。宗教学者要证明上帝和天堂的存在,对天文、天体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天文学愈来愈变成了一门独立科学。现代意义上城市的出现,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新文化氛围,而文艺复兴的出现,说到底,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鼠疫)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到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

——摘编自刘建军《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

材料二   “由今日观之(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王夫之“感于明学之极敝而生反动,欲挽明以返诸宋,而於张载之《正蒙》,特推尚焉。其治学方法,已渐开科学研究的精神”。“其言‘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以发现’,可谓发宋元以来所未发。”由此可见,清代思潮“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

——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三   马克思认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思潮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的依据。
(3)尽管清代思潮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但其历史影响却截然不同。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说明。
2016-12-13更新 | 2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