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 题号:208659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地图


材料二   


材料三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1)参考现代中国地图,其中D区为今天新疆地区,请分别写出历史上管辖今新疆地区的机构名称;
①西汉;②唐朝;③清朝。
(2)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图1、图2的两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3)材料一地图中C处为今天西藏地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和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地区所采取的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古代重视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印度洋:中国和西方

材料一   明朝自认为对周边地区和国家负有保护、体恤、怀柔它们的责任,它们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明朝有责任来调解。明朝是经济大国,物产丰盈,在交往中常常是赐予多于贡物。明朝靠这种礼制朝贡关系,维持着在亚洲的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不含有恃强凌弱的霸道。朱元璋说:“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这条祖训影响了大明一代,郑和下西洋也是这种祖训精神的延续,不存在对外掠夺,更没有占有殖民地的诉求,有的只是和平的理念,友好的举措。

——摘编自王天有《郑和下西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来到印度洋。葡萄牙人把海洋归所有人共有的习惯法说成仅仅适用于罗马法管辖的欧洲人;并认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在罗马法治之外,因而无权要求在亚洲水域航行。在葡萄牙人之前,没有人将海洋宣布为自己的世袭产业或征服的产业。葡萄牙人到来之后,印度洋就从数千年来的公海变为葡萄牙人专有的禁区。为了行使这种“权利”,葡萄牙人采取恐怖主义手段。达伽马在一次航行中,捕获了从麦加返航的非武装商船,在搬光船上货物后,烧死了船上所有的人。在经过最初的杀人放火的阶段以后,葡萄牙人获得了“大洋海的主宰”的特权。他们组织了一整套帝国统治机构来行使和利用其垄断权。

——摘编自【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葡萄牙在印度的各个殖民据点里,构筑城堡,强征贡赋。葡萄牙垄断东西方贸易,进行不等价交换;掠夺印度的宝石、香料和丝、棉织品,运往里斯本,然后高价转卖到欧洲各国,牟取暴利。为了保持欧洲市场上香料的垄断价格,葡萄牙殖民者限制印度香料西运,甚至将大量“过剩”香料销毁。此外,葡萄牙还从事奴隶贸易,果阿是当时最大的奴隶市场之一。无怪乎印度人民谈到葡萄牙殖民者时说,“幸而葡萄牙人同狮虎一样少,否则他们会消灭整个人类”。

——摘编自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1)阅读材料,比较明代中国与同时期西方国家对待印度洋地区的不同。
(2)简要分析西方国家在亚洲沿海地区早期殖民活动的背景和影响。
2024-01-16更新 | 1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制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幸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成继光。他曾在浙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明中后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水稻一般亩产两三石,个别地区如广东南海县有亩收三石半至五石者。花生种植越来越普遍,香薯、玉蜀泰已从南洋引种进来。苏松地区是重要的棉花种植地区,福建的泉州府、漳州府和广东的广州府普遍种植甘蔗,浙江湖州府一些人专以植桑为业。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地区性商人和商业资本集团,最著名的是晋商,其次是香商、江右商。南、北两京是全国最大的都市,在江南地区自宋元以来初露端倪的新的城市类型一一市镇得到较快发展。在苏州出了机工子求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市场,机工与机户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政治统治呈现出的特征。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的新气象。
2021-03-11更新 | 1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在实行海禁的同时,要求海外国家以“朝贡”的形式,由官方出面组织商人来华进行贸易,这就是“朝贡贸易”。海外国家派来“朝贡”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商人,其载运进来的朝贡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完全用来进行贸易的。明朝政府对海外国家载运来的朝贡货物抽取货物税。明成祖朱棣不仅对朝贡使者放宽各种限制,予以免税优惠,而且在浙江、福建、广东复设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进来的货物转送问题。明成祖还派遣郑和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招徕其遣使入明朝贡,遂把朝贡贸易推向高潮。
——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朝贡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变化的过程,并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对明清海贸易政策发展历程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016-12-13更新 | 1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