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2087764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图一炎黄涿鹿之战(传说)                                                       图二西周分封形势图

      

             图三春秋形势图                                                                             图四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 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材料三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各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者赵伟认为: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大一统思想、儒家文化、汉语汉俗、联姻、各民族科学、文学艺术的交会是中华民族大交融中决定性因素;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赵伟《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等

材料二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据材料一概括学者赵伟的观点,运用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概括观点全面、史实例举充分、结论表达合理)
(2)据材料二元朝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和边疆管理的重大举措及意义。
2023-11-11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不同历史时期地图信息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春秋列国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春秋、战国期间的历史变迁信息。
(2)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认识。
2022-11-11更新 | 1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梓材》论述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其“中国”显然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左传》《国语》等书称西周所封诸侯为“华夏”,与“中国”同义,凡不属于“中国”这一概念范围的则称之为夷、戎、蛮、狄。秦汉时期,郡县范围较战国已大为扩大,由原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拓展和延伸,这些地方均称为“中国”。在“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经过长期割据,南北方文化的共性日益得到发展,处于统治地位的各民族无不自居为“中国”。“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祖国的观念也逐步加深。

——摘编自向弘春《“中国”含义的变迁》

材料二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使用“中国”作为正式国名。鸦片战争后,“中国”更是经常地被用来作为清政权的代称。19世纪末,“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疆域范围也大致确定。到1912年民国建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遂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在一种被迫接受的过程中,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渐萌生出共同的民族意识,一个崭新的中华民族以及“中国”的概念,作为全体中国人所共同认可的称号,在痛苦和屈辱中,如凤凰涅磐般更生了,而这种意识、观念,又为其后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莫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环宙《试论“中国”含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含义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含义,并说明这一含义出现的因素。
2023-07-16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