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 题号:210872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正元年,谕户部:“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土地所出,仅可瞻给。遇荒歉,民食维艰,将来户口日增,何以为业?惟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但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弊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岂不可惜。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

——《世宗宪皇帝圣训》卷25

(1)材料反映了____(朝代)的国家治理措施,根据材料指出该措施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该朝代国家治理的其他具体措施,并说明其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材料二   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间农业实产量实征农业税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正税附加合计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3806.50494.54443.8850.6613.0011.70
“一五”
时期
8017.80933.21847.4585.7611.6010.60
“二五”
时期
6983.20833.32745.6687.6611.9010.70
1963~
1965年
5004.50374.02333.4240.607.50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2019-05-26更新 | 1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赋税制度与国家治理】赋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

——引自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

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定税之数,皆计络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纷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

——摘编自陆贽《翰苑集》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救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宽,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骨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摘编自《白居易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均田制无法维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两税法的推行产生的问题,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利弊。
2023-12-15更新 | 1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官为佥募(征收),力差,量为增减;银差,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中纪委刊文:实行“摊丁入亩”之后,土地多的多交,土地少的少交,不知给多少穷人卸下了沉重的枷锁,铲除了多少官员的摇钱树。对地主老财和贪官来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条鞭法的内容,它有何意义?
(2)中纪委的文章如何评价“摊丁入亩”?
2023-10-30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