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2160989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居住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土内的居民,凡年满16岁,不分男女、宗教、民族的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具体规定如表所示

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者
(符合一项即可)
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者
(符合一项即无)
一、工农商及其他企业机关和组织的雇倜者、独立劳动者和一切不剩削他人的劳动者及他们的家属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海军、陆军、空军中服役的军人三,以上两种人民中现时不能工作或失业的人
一、剥朗他人的劳动力者(包括富农在内)二,靠土地、资本的盈利为生,而自己不劳动者三,商人资本家的代理人,中间人及买办
四、各种宗教的传教士,牧师,僧侣、道士,地理阴阳先生及一切以传教为职业的人
五、国民党及其他反动致府下的警察.侦探、宪兵、官僚.军阀及参加反对工农利益的反动派
六,神经病患者及经法庭判决有罪,而在犯罪期间者

——摘编自张秀芬、徐秀春、陈安丽《中国共产党建政史》

材料二   第四条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十六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五条犯下列各条之一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一、有卖国行为经法庭判决者。

二、经法庭判决有罪剥夺公权期限未满者。

三、犯神经病者。

四、(一)项人的家属。但其家属如系革命者不在此列。

——摘编自《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细则》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两者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家国同构”“家天下”都是封建王朝中君主、民众共同认可的国家观念。梁启超引进了西方现代国家学说,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应该有统一的地域、民族、政府和政治法律制度,并在各方面维持其主权的完整独立。而所谓国家思想“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具体革命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在革命认识与实践中,孙中山由最初的具有排满色彩的“汉族的民族主义”主张,逐步走向“中华民族主义”的民族主张。“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和“中国”概念的进一步宣传与发展,激起每个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意识。在中国社会从封建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开始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道路。

——摘编自金素端《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认同图式的历史审视》

材料二:根据现代民族国家的一般特性,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具备现代形态的民族国家就必须要达到以下标准:第一,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需要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认定自己不仅仅属于某个民族(种族),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第二,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要享有公民的权利,国家是属于人民的;第三,中国政府对内要享有最高的主权权威,对外要有独立的主权。这些特征的具备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构建过程中,要获得民族性,就需要进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设;要获得公民性,就需要进行民主建设;要获得主权性,就需要取得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具体实践任务是不同的,是相互盘杂的。

——摘编自承凤凤《中国共产党与现代新型民族国家构建研究(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国家民族认同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主要实践,并归纳其成功经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历史启示。
2023-10-06更新 | 2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提出“民之所优,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高度概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狡者,腾空房舍,为置医药。”《南史·齐文惠太子传》曰:“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人。”《太平广记》云:“(洪)坊于陕城中,选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整编自《中国抗疫简史》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持续广泛的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尝试。这包括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建立了“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领导建立了中共党员占1/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占1/3的“三三制”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在各解放区领导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普遍实行人民民主的原则,为1949年以后建立人民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积累了重要经验。

——整编自张磊《中国共产党怎样实现和发展了人民民主》

材料三   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

——摘编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结合所学,简要概述古代疫病的危害。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府应对疫病的举措。
(2)中国共产党为建设人民民主政权进行了持续广泛的“尝试”,请就此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选择阐述: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与法制方面的尝试;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尝试。同时,请分析①②尝试对“1949年以后”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意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毛泽东是如何“真正把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的。
2022-07-01更新 | 1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吸取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适时地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相继开辟了井冈山、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领导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合理任用日益成为一个关系苏维埃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早期的《苏维埃组织法》就对区、乡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主席、委员的产生作了明确规定,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民意,扩大工作人员的群众基础。但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很多措施并没有得到实施。193110月,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以后,根据地度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党领导苏维埃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权建设,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苏区实际斗争的需要,在193111月成立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苏区工作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随后,中央执委会相继发布了《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等法律文件,使苏区政府的人员任用真正进入一个制度化、程序化阶段。

——摘编自步海洋、朱小理《论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材料二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挥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送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区干部任用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及实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2022-12-11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