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魏孝文帝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1 题号:2227754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针对社会风俗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这一内容的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针对社会风俗又是如何变革的?你又如何评价?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北魏孝文帝以前,有很多少数民族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政权,但大多都遭遇短命的结局,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入主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统治游牧部落的经验无法适用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即位时,北魏立国已历经85年,虽然经过前代的努力,以武力统一了北方,但社会仍然面临着请多严重的问题,阻滞着北魏的发展……孝文帝即位后的16年中,就发生了29次农民起义…当时的汉族世家显贵因怀揣着儒家文化的优越感,往往瞧不起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对汉族的世家显贵也怀有敌意……画对诸多矛盾与问题,北魏统治者冯太后和孝文帝意识到:要想巩固统治,就必更张。

——尚大超《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将鲜卑族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

材料二   钱穆先生论曰:“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解(修订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诸多严重的问题”具体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钱穆认为北魏政权覆灭的原因。结合史实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2021-05-25更新 | 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材料   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糅、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北魏“婚律”,以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等。同时,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缩小连坐范围等。此外,他还注意谨慎选用掌刑狱大权之人,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还从“治因事改”出发,告诫地方官应以利民为先,灵活运用德刑,要“导之以德,齐之以刑”。

史称孝文帝“选三代(夏商周)之异礼,采二汉(西汉、东汉)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但也因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异等,出现“经义决狱的随意性”、“故老前宦多遵旧法,不守新制”等,影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效率。

——摘编自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2020-05-30更新 | 3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的成功,在于他的改革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帝道、王道的理想境界,秦孝公等不及,因而必须用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见效快的办法,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生龙活虎的秦国。抓农业,等于让国家经济有了保障;抓军事,这是那个崇尚丛林法则的年代里,最硬的硬道理。
——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
材料二 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
2019-01-30更新 | 2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