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其他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13 题号:275756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中央官学,一为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二为太学,招收四品、五品官员子孙;三为四门学,招收六品、七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之为俊异者”;四为律学,录取八品、九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中学习法律知识的人。中央官学等级森严,是依据学生家庭官阶和门荫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的。
宋朝逐渐取消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之分别,太学成为宋代中央官学的主体和重点。学生扩大到八品以下的官员子弟和庶民子弟的优秀者。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
(2)从唐朝到宋朝,中央官学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教育救国”思想并评价当时“教育救国”的实践。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晚清以后,盐政愈为混乱。盐政改革先驱张謇力主改革盐法。张謇深知改革的难度,决定自己实践,亲自抓典型,进行改革试点,从点上取得经验,再向面上推广。他创立同仁泰盐业公司。对公司进行整顿和改良,整顿的重点是恤丁。他认为:“盐须丁煎,私从丁出,不恤丁而责盐,犹不事耕而望获也。”改良的重点是富卤。“旧法制盐,天事居七八,人无可为。”同仁泰盐业公司按整顿改良的方针,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废丁籍,改称呼,提高灶民煎丁的政治待遇。二是整顿生产设备,改革规章制度,把封建衙门式的盐垣改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制公司。三是改良生产技术,把耗草多、成盐慢传统旧方法,改为板晒代煎和以煤代草新工艺。四是改散煎为聚煎,即把以户为单位分散的生产方式,改为手工工场式的聚煎(后因集中聚煎不便搞家庭副业,灶民的工资收入不如个体合算而停止聚煎)。五是生产精制盐,在国际市场上一举夺魁。可以说,这就是张謇对中国盐业近代化和农业近代化的不朽贡献。

——摘编自邹迎曦《张謇盐政改革理论与实践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有识之士改革盐政的原因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张謇改革盐政的历史影响。
2019-05-28更新 | 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常平仓始建于太宗淳化三年年。常平仓的基本职能在于平抑粮价,调节丰歉。

仁宗年间,枢密直学士杜衍言“今豪姓蓄贾,乘时贱收,而拙业之人,旋致罄竭。水旱则稽伏而不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而农民贵籴……盖常平仓制度不立,有名而无实。”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将常平仓的钱谷作为青苗钱的本钱,进行有息借贷,也称“常平给敛法”。青苗法推行以后,常平仓储备大为增加,常平给敛法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熙宁七年九月,神宗以诸路灾荒,常平司未能及时贩济,于是下诏要求在推行青苗法取息散利的同时,分出一半钱谷用于贩济。《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载“上神宗即位,大修常平法,所蓄既丰。”可见,改革后的常平仓在功能形式上变得更为广泛,既可以解决青黄不接时农民缺少钱粮的问题,防止兼并之家的高利贷剥削,又可以广储蓄、平物价、备凶荒,较之旧的常平法,的确是一项积极的防灾、救灾办法。北宋备荒仓种除常平仓、义仓、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几种全国性备荒仓外,还有社仓、平籴仓、平集仓等几十种地方性备荒仓,这种盛况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摘编自杨芳《宋代仓廪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统治者改制常平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创新粮食储备与管理的意义。
2021-07-27更新 | 16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抗击安史叛军,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平原太守颜真卿“以钱收景城郡盐,沿河置场,令诸郡略定一价,节级相输,而军用遂赡”,采用食盐专卖方式成功筹集到军费。同年,负责财政运输的盐铁转运使第五琦借鉴颜真卿的做法,奏请肃宗同意,“创立盐法,就山海井灶收榷其盐,官置吏出巢。其旧业户并浮人愿为业者,免其杂徭,隶盐铁使,盗煮私市罪有差”;“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监、(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唐王朝先前允许公私兼营盐业的政策变为由朝廷全面垄断官营,禁止私人经营,并采取了“亭户制盐—官府统购—官运官销”的垄断运营方式。《新唐书食货志》载:“天宝、至德间,盐每斗十钱。……及(第五)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摘编自刘玉峰《唐朝刘晏盐法改革评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第五琦盐业政策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第五琦盐业政策改革的影响。
2021-08-27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