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55 题号:3018916
义利论是关于道德规范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及人们如何对待两者关系的理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为之制度。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对义利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义利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表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义利观的演变”为课题收集的史料表

史料
观点评价
顽固派
“夫士习之坏,向第阴背夫义以从利耳,今则显然逐利,并不知有义之名。民风之坏,向第尚力而未能重德耳,今则长幼无序,且并不知有贵贱之分。”(《筹办夷务始末》)
A
洋务派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但仍然没有突破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思想体系的范畴。
维新派
“故天演之道,不以浅夫、昏子之利为利矣,亦不以溪刻自敦、滥施妄与者之义为义,以其无所利也。庶几义利合,民乐从善,而治化之进不远欤。”(严复《天演论》)
B

(2)材料二的观点折射出近代中国人对“义与利”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参考材料二中评价洋务派观点的方法,选择顽固派或维新派的观点进行评价。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指出洛克菲勒创业史的突出特点。并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解读图中所示漫画的寓意。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国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然而,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而妥协,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大无畏精神,带领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地继续研发和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新中国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底气。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的背景和意义。
2020-12-28更新 | 30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就整个欧洲而言,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个,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而到19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由此可见,在工业革命的100年中,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9%。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英国和荷兰为70%,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社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和欧洲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16-11-27更新 | 1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出版业在1476年引入印刷术后建立。光荣革命后,出版业摆脱出版审查制度,促进了产业的自由化发展。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成功改造,出版业也开始使用蒸汽机进行生产。机器的使用,也使英国的造纸量成倍增加,这为出版业解决了原料的供应问题。英国在商业战争中不断地胜利,经济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的国内出版业市场体系,而且出版业海外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张。伦敦和美洲殖民地之间的出版贸易往来,增强了支撑美国政治变革的公民和解放。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民众的识字率有了一定的提升,受过教育的儿童,具有提高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的能力,这刺激了民众对阅读的追求不断地上升。英国出版业在18世纪完成现代化转型,从一种主要面向上层人士的传统产业发展成为更多为民众服务的成熟产业。

   ——摘自龚敏《18世纪英国出版业的转型》

材料二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史上的全盛时期。除了以出版经、史、子、集为大宗的官府刻书取得长足发展外,满足大众文化类出版物消费的民间刻书业也快速发展。但直到鸦片战争以前,官、私、坊三大体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一直未能摆脱中古时期的封建手工经营模式。当时的出版业以手工雕版印刷为大宗,期间杂以木、铜、铅、泥等各种活字印刷方式。北京、杭州、南京、苏州等成为明清时期的印刷出版中心,但未形成自己的行会和独立职业。晚清以前,历代政府均缺乏对出版业的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律例中对出版业并无专门的法律保护条文,反而对有悖统治阶级利益的出版行为有十分严厉的处罚,所以政府的管理行为多表现为禁书毁版

       ——摘编自《明清图书出版特征及促销艺术》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出版业转型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的英国出版业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不同走向,并简析其原因。
2023-02-19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