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魏孝文帝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3 题号:5097009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刘秀对王莽的倒行逆施进行拨乱反正,重建汉高祖、汉武帝所确立的大汉体制,废除王莽新设立的繁苛细密的法令,恢复汉初的法简刑轻、务用安静的局面,使得东汉光武一朝刑法宽松,社会安定;刘秀为削弱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恢复大司马的原来名称―太封,把大司空、大司徒的“大”字去掉,削弱了三公权力。三公的职责都转移到本来替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台。皇帝通过尚书台控制中央政府,使得三公成为没有实权的虚位。与此同时,代表中央控制地方的刺史制度得列强化。刘秀把州牡恢复为刺史.扩大了它的权力,.让刺史有固定的治所,使得刺史成为州一级饭的行政单位。在东汉初建的十几年中,刘秀六次颁布诏书,解放奴婢,效果明显。但在解决土地问题时遇到了极大阻力。在教育方面,刘秀恢复汉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在太学教授学生,太学生每年都要考试。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刘秀恢复汉制的改革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秀改革的影响。

【知识点】 魏孝文帝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不同视角看孝文帝改革

某班历史社团就课堂中有关孝文帝改革展开了课外阅读与讨论。

王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课外阅读,(清)赵翼《廿二史札记》的部分内容:

魏孝文帝……欲迁洛以变旧风。恐大臣不欲,乃发京师步骑百余万南伐,至洛阳…群臣…请停南伐,帝曰:“今者之举,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若不南伐,便当迁洛。”…诏迁洛之人,死者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注:北方地名)人,皆为洛阳人。又诏改国姓为元氏。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魏”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个魏政权?王同学的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得以推进,得益于哪两个因素?

进而,王同学展示这段文字的后半段: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2)王同学的这段材料,表达了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怎样的评价?其依据是什么?

针对王同学展示文献的观点,李同学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材料进行反驳。他出示了钱穆《国史大纲》的引文:

魏孝文迁都…一则元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的中心。二则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呑并江南,则必先将首都南移。三则…一般鲜卑人,建国已逾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魏孝文实在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种人以一种新刺激。孝文帝…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整体的汉化。惜乎孝文南迁五年即死。他的抱负未能舒展,鲜卑人追不上他的理想,而变乱由此起。


(3)若要有力反驳王同学第二段材料,李同学必须结合本段材料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证?

社团指导老师在听了两位同学的发言后,肯定了他们发言的合理性。同时,引导他们参看新版部编教科书对于这段历史的陈述: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相比前面的材料,这段文字从更深刻、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这一历史,试说明之。
2021-01-06更新 | 41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兼容化,宗教本土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德意志宗教改革的一个相同点
材料一:(问:)“保存一滴水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佛说,“放入大海”。一个王朝的兴亡,与迁都应无必然联系。谁能从浩瀚的大海感受到一滴水的存在,谁就会感受到鲜卑人的音容笑貌。
材料二: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他组织修建僧庙、寺院。在此前后还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由此一个神奇大型石窟群,龙门石窟开始创建。
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摘自《龙门石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 “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是能最恰当形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鲜卑文化的“一滴水”是如何被放入中原先进文化的“大海”中的?并分析这一举动的意义。
(2)材料二所说的是当初佛教中国本土化的最初历史。请结合材料分析统治者弘扬佛教的目的是什么?试分析北魏孝文帝这样做与改革的关系。
(3)结合材料分析宗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关系。
2016-11-27更新 | 5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3)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任选其中一个变法简要说明其评价的主要理由。
2016-11-21更新 | 4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