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31 题号:609657
工业年代
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
2011·上海·高考真题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比最大的财富都更值得珍惜”这一名言是所有重商主义著作家共同的精神财富。他们把人当作实现国家权力和荣誉的一种手段,以臣民的数量去衡量国王的伟大,相信人口众多会增加一个国家的力量,人口的增长被当作社会和经济进步的基础。以人口的多少来衡量国家的强弱……重商主义者更看重当代人口的增加,为了使国家不至于因为人口衰退而遭到损害,政府需要有意识地采取促进人口增长的政策。首相小皮特(1759~1806)曾提出过一个新的济贫议案,企图通过对幼儿进行大量补助的措施,以达到增加人口的目的。

——俞金尧《英国18世纪人口和发展的学术史回顾》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对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节育和控制人口数量问题并未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由于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长期影响,我国广大群众的节育思想淡漠。封建多子多福思想深入人心,“人多力量大”无形中也成为当时的主流生育观。

——徐露《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与家庭变革》

(l)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英国和建国之初的中国主流人口观念的相同点及人口政策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上述人口政策的认识。

2017-09-19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神话中的盖房搭棚的有巢氏,精于制陶的尧帝,发明舟楫的帝俊,都可视为史前时代某一行当的行业始祖神。人们常常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常常用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概称古代的工匠行业。古籍记载,“赵州石桥甚工,磨雕秘制如削焉。望之如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栏,勾栏有石狮子。龙朔(唐高宗年号)年中,高丽谍者盗二狮子去,后复募匠修之,莫能相类者。”

中国历朝历代虽有轻工重农思想,但实际上由于工匠关乎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国家的军事实力……“六部”之中,没有农部,却有工部,掌管工程、工匠、水利等事务。

——摘编自《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供给质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手工业工艺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因,并简要评述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1733年,钟表匠凯伊发明了飞梭,织布效率大幅提高;1764年,织布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跑人,不仅是科学家,更是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发明家,1879年,美国的发明家爱迪生成功制成了白炽灯泡。以爱迪生为代表的工匠精神,也丰富和发展了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德国到19世纪30年代才开启工业革命的序幕,凭借着过人的工匠精神,“德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标签而享誉世界,也使德国在钢铁、化工、机械、电气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1896年,英国罗斯伯里伯爵说:“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落后了。”近代以来,中国工匠群体却未能迅速融入世界产业革命的洪流……

——编自《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供给质量》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近代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简要指出为什么近代中国工匠群体“未能迅速融入世界产业革命”?

2017-12-27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小麦亩产量在1750-1770年为18蒲式耳,1795-1800年为2l.5蒲式耳。到18世纪中期,英国不仅能够养活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而且通常还出口谷物。在丰收年份,出口额达小麦收成的1/81700年,小麦年产量大约为1700万夸特,到1820年激增为2500万夸特。1815-1846年间,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小麦仅占国内消费总量的5%。由于粮食产量的提高,供牲畜食用的饲料比较充足,牲畜的产肉量增加。

材料二   英国在人口增长超过环境承载量之后,食物跨越大洲进行配置非常必要。1834年,由于失地农民形成的压力,英国主管和执行济贫法的皇家委员会正式建议,将有劳动能力的贫民移民海外。1835-1837年,皇家委员会安排了6400人移民海外。南非、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英国殖民地也是英国缓解国内流动人口压力的理想移民之处。从18461869年,在英国政府各种移民计划下安排的移民约有33.9万人,约占英国移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总人数的23%。从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千上万来自英伦三岛的移民涌入澳大拉西亚,使这个位于地球另一端的新欧洲成为新不列颠。

——摘编自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半期英国粮食生产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解决食物问题的方式及其有利条件。
2022-02-02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