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4 题号:6146563

世界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联系不断加强的历史,中国自古以来的发展也与世界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后直到非洲东海岸。这条海路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它的开通和发展,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三中方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缡之路”。

——节远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携手建设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回答,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而言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卜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2021-08-10更新 | 10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开创海禁之制。海禁实行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沿海居民连结为乱,虽概称倭夷,实多编户齐民也。由于走私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私人出海贸易也一直存在。正统以降,由于中央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日趋衰落,民间出海贸易已不可逆转。1567年(隆庆元年),明政府批准了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奏请,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海”。不久,又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督饷馆对私人海外贸易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严格限制货物种类和船只数量,对航程日期也有具体规定;出海贸易的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饷馆领取船引并交纳引税。此外,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若私自前往,则处以通倭之罪。此后,“倭渐不为患”,海外贸易得以发展。据估计,从1573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5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陈微《月港开放与世界贸易网络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隆庆开海"。
2021-05-07更新 | 2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国外的商贸往来历史悠久。实行开放政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则发展,封闭则落后。

材料一   对外开放是使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重要积极因素。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改变“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诏令,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盖富家以财,贫家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到明朝灭亡前的七十多年里,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国有关。

——摘编自《月港:大明天子的经济改革新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67年前后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 并分析隆庆开关后中国出现贸易顺差的原因。
2022-05-09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