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开辟新航路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66 题号:90810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我们缺少像地中海、波斯湾这样的内海,我们面对的是渺渺的太平洋,这对古人来说是没法被利用的,我们只有一个内海——渤海湾,太小了。海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虽然很靠近,实际比较陌生,主要是打鱼、晒盐,是烟波浩渺、难于了解的地方,很难进行运输、航行,海洋就没有充分的发挥起来。中原部位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就是农耕文明。

——余秋雨《<论语>亲切如外公给我的信》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美洲的“地理大发现”和其后的一系列航海大发现,宣告了西方殖民时代和海洋瓜分时代的开始。……在此背景下,西方军事思想突破了以前狭隘的理论视野,逐渐具备了全球性的战略目眼光。……马汉的“海权论”把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海洋权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控制海洋进而控制世界打下了理论基础。……从本质上说,马汉的“海权论”是地理大发现的产物,具有全球性和世界性眼光,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近代以来西方军事思想创新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即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军堂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清朝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没有很好利用海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国家“把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海洋权益紧密结合”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筹建近代海军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占据吕宋后,吕宋岛也没有什么产品可以与中国交换,只有从墨西哥输入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当时中国的茶、糖、丝、铁器、瓷器等商品涌向海外,而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中国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纪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白银输入量,梁方仲估计为1亿两。这么巨量的白银输入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当然是不可估量的。这种白银贸易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的贸易格局。

——郑有国苏文著《明代中后期中国东南沿海与世界贸易体系》

材料二   早期近代(1450~1750年)是全球的一个新时代,……世界历史的许多重大主题在早期近代发生了变化。由于得到航海技术的支持,许多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网络大到全球范围,突破了以前的国际联系。美洲第一次被卷入了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包括全球贸易联系。波利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土著社会也开始经历痛苦的融入全球的过程。到1750年,世界上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完全孤立的社会。

——施诚《全球史中的“早期近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欧洲在“早期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哪些共同的经济“近代”性,并说明新航路开辟在“全球史”发展中的地位。
2018-08-12更新 | 30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世界棉花贸易史,既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争资本主义"与棉花贸易帝国

公元 1000 年以前,棉花种植和加工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在全球棉花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17 世纪,欧洲各国的武装商人逐渐在印度成立东印度公司介入亚洲贸易,随后又用印度的棉纺织品在非洲换取奴隶运往新大陆开辟土地,欧洲人主导的将亚洲、非洲、美洲紧密联系起来的新贸易体系逐渐形成。到了1780 年,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

"工业资本主义"与棉花制造帝国

1784 年,塞缪尔·格雷格在英国曼彻斯特创建第一家水力驱动纺纱厂后,欧洲商人开始劝说美洲加勒比地区的甘蔗种植园主扩种棉花。其中加勒比地区的圣多明棉花种植业出现爆炸式增长,而其迅速扩张主要得益于非洲奴隶的进口,在18 世纪 80 年代每年有近 3 万奴隶被运到圣多明各。 1793 年,伊莱·惠特尼发明新的轧花机带动了美国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并将棉花种植园引入美国西部和南部地区。

"全球资本主义"与棉花销售帝国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制造帝国陷入危机。欧洲国家纷纷向殖民地政府施压,埃及、巴西和印度的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工业资本逐渐深入到棉花的实际种植者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与全球市场相连接。随着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棉花在越来越多地方被种植和加工。一战以后,英国的棉花产业开始失去其全球优势,随后是欧洲大陆和美国,日本、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棉花工业则迅速发展,全球棉花制造业出现地理大转移。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个时段的棉花帝国的贸易路线状况。(要求∶内容要围绕这一时段的主题展开,关键词明确,逻辑清晰。)
(2)结合欧洲棉花帝国的发展历程,说明欧洲棉花帝国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资本主义的扩张史"。
2020-12-03更新 | 2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

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

——弗兰克《白银资本》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影响。
2020-06-23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