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 人民教育的奠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 题号:9522423
几乎每个政府都重视历史教育,这是由历史学科的性质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决定的。但历史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却因时而异。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等小学堂历史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历史其要义在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美善之事,俾知中国文化所由来,……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历史卷》


(1)材料一中倡导的历史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政府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912年中国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令》,规定中学历史教育宗旨与目标,“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其注意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历史卷》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教育目标上有什么不同?产生这些不同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三   1956年颁发的《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他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历史卷》


(3)材料三的教学大纲强调人民的地位,人民的主人地位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如何实现的?
(4)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教育不断变化,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并且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摘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 建国初期语文教材要体现出新的国家意志和需要,《共同纲领》中文化教育工作被赋予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主要任务。其中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也有大量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60年语文课改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学校在国家政务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无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新时期学校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2020-04-23更新 | 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的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肢体匀称、形态健美,并养成坚韧、勇敢、克制等道德品质;结束基本教育后,大多数人就业谋生,少数富家子弟可入国立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

——摘编自《雅典的教育》

材料二   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

材料三   从1952年开始,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高教模式,取消原有系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重点,将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系科专业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普遍设立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工科由此成为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比重最大的类别。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摘编自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雅典和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形成不同教育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的特点,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影响。
2019-03-23更新 | 10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 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新一轮教育改革即将启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论语》载:“君子不器。”意思就说,作为君子,不应该只是成为一种器物,而是能成为多种器物,也就是说应该成为通才。不仅如此,而且要求这个通才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又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这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和古代君子的不懈追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洋务运动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改革教育的历史背景。洋务派在人才
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面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材料三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到2000年,我们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普九”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13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陈至立
(4)材料四完成的战略目标具体包括那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这一了不起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16-11-18更新 | 4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