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福建 七年级 期末 2024-03-05 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不面的题目。

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走出校园进行了一次小型的游学活动,追寻课本中的作家在北京留下的足迹。

第一站是老舍的故居,隐     )在灯市口西街丰盛胡19号。在这个静     )的小院中,老舍创作了24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引起轰动是《龙须沟》。《龙须沟》这部作品让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社的保留剧目。

第二站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地坛。1972年,在双腿瘫(huàn      的沉重打击下,史铁生“走”进地坛,并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人们为《我与地坛》中通透和超越之美而感(kǎi      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每个人有自己需要面对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中会有坎坷与曲折,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瘫(huàn)_______       感(kǎi)________       (       )       (       )
(2)依据文段内容,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正确的顺序是(     
①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
②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
③挑战命运
④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
A.②①④③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③④①②

二、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班主任提出全班同学一起去紫云山春游的想法,同学们随声附和,纷纷表示赞同。
B.我站在泰山主峰玉皇顶极目四望,只见层林叠翠,云环雾绕,美不胜收
C.杨老师上课旁征博引,趣味横生,尤其是他咄咄逼人的气势让学生非常信服。
D.从青竹湖到清水塘,再到清华大学,曾晨希同学的成长轨迹真是骇人听闻,让人羡慕不已。
选择题 | 适中(0.65)
3.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列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印度作家安徒生,《海的女儿》《丑小鸭》是他的代表作。
C.《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三、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适中(0.65)
4. 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 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河流大野犹嫌束, 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都不可偏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与急切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 __________
(6)诗人常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表达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诗人想象明月将思念带给被贬远方的友人,抒发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是诗人想象未来重逢之日的欢聚场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024-03-0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5. 《朝花夕拾》中,鲁迅写了自己的两位老师——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有两位老师——菩提祖师和唐僧。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中,你觉得这四位老师,哪位入选最为合适?请结合名著具体内容,说明你的选择和理由。(100字左右)

五、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视觉角度,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景象。
B.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渲染出寂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C.第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山峦起伏,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
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给高山、大河,这两个意象是其心态与胸怀的外化。
7.诗中的“犹嫌束”“不解平”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4-22更新 | 288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中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福建专用)

六、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蒲松龄


ㅤㅤ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ㅤㅤ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ㅤㅤ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ㅤㅤ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ㅤㅤ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有剩骨
②恐前后受其
③乃悟前狼假
④狼亦
9.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B.“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夫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C.“狼不敢前,耽耽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凶狠和狡猾。
D.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要先作让步,心存幻想,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勇敢地进行斗争。
11.概括文中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2024-03-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七、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黛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⑥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ㅤㅤ⑪“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再次被打成黑画,他又落魄了,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13.请赏析第⑨段划线的句子。(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1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中“酸楚”“感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5.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16.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
2024-03-0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我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知不觉地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茏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我的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17.请从绣眼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
绣眼鸣唱→绣眼莫名停止鸣唱→____________→绣眼因野绣眼的召唤而重新开→___________
18.请从修辞角度品析第③段划直线的句子。
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出作者对绣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B.文章中芙蓉长时间被关在笼中,已经习惯舒适的生活,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
C.第③段写出了绣眼毛色鲜艳、容貌清秀、动作敏捷、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D.文章第⑨段中划波纹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也谴责了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的行为。
20.读了全文并结合下面当今现象谈谈我们人类应深思些什么?
当今现象:有人为了取悦自己而牺牲某些动物的自由,强行圈养或笼囚宠物;有人为了大饱自己的口福而滥捕滥杀无辜生灵,使其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为了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②《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③《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制定具作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委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④《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材料二】

①教育部这一新规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就此新规,光明中学程校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②记者:穆校长,您对此项规定有何看法呢?

③穆校长:学校非常赞成教育部对手机管理的规定。这样的措施不仅能够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低头一族”的现象,可以起到保护视力等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同时还能改善学生边学习边刷微信,甚至不动脑筋直接查找答案等不良行为。

④记者:______

⑤穆校长:教育部的规定中,“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其中“原则上”的表述为学校结合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管理,预留了空间。所以我们会考虑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材料三】


图注:箭头代表对另一个因素积极(+)或消极(一)的影响。

【材料四】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跟踪研究北京208个普通孩子的社会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长达20年,研究结果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第一颗种子的核心品质是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的能力:第二颗种子的核心成分是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动机和愿望,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

21.阅读材料一,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部以《通知》形式,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B.《通知》实际上也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外等其他场合情形下的手机使用。
C.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
D.要想真正有效加强教育引导,教育部门、学校、家长责无旁贷,要形成合力。
22.认真阅读材料二,为记者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2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材料——《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必要性。
2024-03-0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4. 作文。

当我们走近名山大川时,壮观的景致、雄奇的风光值得欣赏;当我们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古老的文化、现代的繁华值得欣赏;当我们阅读中外名著时,跌宕的情节、深邃的思想值得欣赏;当我们参加运动会时,激情的瞬间、青春的活力值得欣赏……


请以“_________值得欣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题目抄写在相应位置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基础知识综合
1
选择题
2
名句名篇默写
1
名著阅读
1
诗歌鉴赏
1
文言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0.65注音  根据拼音写汉字  衔接与排序
二、选择题
20.65成语和熟语
30.65文学常识综合  文化常识综合
三、名句名篇默写
40.65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四、名著阅读
50.65吴承恩(1507-1582)  鲁迅(1881-1936)  《朝花夕拾》  《西游记》
五、诗歌鉴赏
6-70.65
六、文言文阅读
8-110.65小说类课内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12-160.65小说
17-200.65散文  赵丽宏(1952-)
21-230.65非连续性文本
八、作文
240.4半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