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0 题号:20987577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释】①过:苏轼的第三子,名过。②白水:山名,指东北白水山。③悬水:悬于山的桌水,大则谓瀑布。④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⑤山烧:指夕照景象。⑥俛(fǔ):同“俯”。⑦击汰:冲洗。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文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无与为乐者

字典查阅法:①思念,怀念。②考虑,思考。③念头,想法。④诵读。

(1)念:_____

怀民亦未

词语推断法:废寝忘食

(2)寝:_____

竹柏影也

课内迁移法:乃悟前狼假寐,以诱敌。(蒲松龄《狼》)

(3)盖:_____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语段【甲】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永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4.语段【甲】和【乙】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是各有特色,请结合下面的句子简要赏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②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游白水书付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节选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2)无与为乐者
(3)竹柏影也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将不忍
2.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
3.【甲】文中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苏轼“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除“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之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官时所作,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2019-11-19更新 | 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


注释: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石盆养之
A.两狼之并驱如故(《狼》)B.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2.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游慈湖山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4.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2020-08-24更新 | 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后面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欣然起行(     )
(2)月儿入(     )
(3)竹柏影也(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2.试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月色的千古名句的妙处。
3.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你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4.本文是线索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8-12-23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