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26 题号:2247049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       (2)尝秋夜坐钓月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4.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5.甲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6.甲文结尾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请阅读苏轼诗文,感受苏轼情怀。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亭记

【宋】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注]①本文写于嘉祐七年(1062年),时苏轼任凤翔府签判。②扶风,旧郡名,即凤翔府。③乙卯:干支计时法,表示时间。下“甲子”“丁卯”同。④忭(biàn):欢乐、喜悦。⑤荐饥:连年饥馑。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
1.小语通过思维导图整理文言疑难字词,请帮助他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字词整理(1)雨麦于岐山之_________对比关联法,达于汉
(2)讼繁兴:____________查词典法:①案件;②监狱;③罪状。(《古代汉语词典》
(3)官吏相与庆于庭:____________课内迁移法: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为 亭 于 堂 之 北 而 凿 池 其 南 引 流 种 木 以 为 休 息 之 所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4.在探究上述诗文时,小语和小文有以下对话,请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我觉得这篇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而,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写得很啰嗦,精简成“越三月,乙卯、甲子、丁卯皆雨”,不是更清晰吗?
我认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哦,原来如此!我发观苏轼《鹧鸪天》中也写到了雨——“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里的雨是让苏轼觉得“心生凉爽”,还是“心生悲凉”呢?
哈哈,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在我看来,(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喜雨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的不同时期,寄托了作者不同的情感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2021-03-19更新 | 35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2】书事

[唐]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释】①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

行香子·述怀

[北宋]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庐山草堂

[唐]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注润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噫!凡今我为是物主,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

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节选自《白居易集·庐山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嗒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蹇(jiǎn)剥:指时运不济。
1.小语和小文做了字词梳理卡,请你补充完整。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应接不参考成语:
无暇顾及
(1)
竹树云石课内迁移:
睨之,久而不去
(2)
乐天来为主字源推测法:

字形像一个吃饱的人张嘴,背着器皿掉过头去。指吃完转身准备离开。
(3)
其境胜绝查阅字典:①胜利;赢(跟“负”或“败”相对)。②打败(对方)。③胜过;超过。④优美的:美好的。⑤优美的地方或境界。⑥(旧读shēng)能承担;能担任。(4)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
3.翻译句子。
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4.小语和小文还对内容展开了讨论,请你一同参与。
小语:我发现,王维的《书事》与《竹里馆》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事》中的“欲上人衣来”和《竹里馆》中的诗句都使用了(1)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抒发人在自然中的心境情怀。
小文:《书事》中,深院青苔(2)_____________(环境特点),诗人心境(3)_______________
小语:一个诗人情怀的身影总会在不同的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闪现。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意思是(4)_____________。在《行香子·抒怀》也说“作个闲人”。
小文:但是我觉得两个“闲人”包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行香子·抒怀》的上片“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强烈地表达了苏轼(5)_______________。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则表达了(6))_________________
小语:不同的诗人也会有相似的志趣,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让我联想到刘禹锡的《陋室铭》,皆以“陋”显美。来看看我整理的阅读卡片吧。
《陋室铭》
摘抄旁批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巧用对偶,句式齐整;描绘了陋室环境的清幽,陋室生活的闲适;表现了刘禹锡高洁雅致的情趣。
调素琴,阅金经。

《庐山草堂》
摘抄旁批(仿照《陋室铭》的阅读卡片,补充完整)
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注润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7)_________
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8)_________

小文:读王维的诗,苏轼的词,白居易的文,我感受到斗室中有天地,映照文人心。
2023-04-28更新 | 32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   宗:尊奉
B.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2.给句子划出停顿(限断三处):
余 既 耸 然 异 之 独 念 方 山 子 少 时 使 酒 好 剑 用 财 如 粪 土。
3.翻译句子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 “隐”字 “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5.有人说《方山子传》一文是苏轼被贬至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传记内容以及苏轼当时的处境阐明理由。
2019-11-12更新 | 2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