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8478691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下列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2)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蒙辞军中多务(     )
(2)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文中哪一句话就证明了吕蒙学有所成?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D.愿陛下亲之信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2016-11-18更新 | 4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这且北管大宗。②哂: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刻民以奉 / 君犹割肉以充腹 / 腹饱而身 / 毙君富而国亡。
B.刻民以奉 / 君犹割肉以允腹 / 腹饱而身毙 / 君富而国亡。
C.刻民以奉君 / 犹割肉以充腹 / 腹饱而身毙 / 君富而国亡。
D.刻民以奉君 / 犹割肉以充腹 / 腹饱而身 / 毙君富而国亡。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3.根据选文分析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2023-07-02更新 | 9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找出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窗理云鬓 / 但涉猎B.蒙乃始学 / 指物作诗立
C.大兄何事之晚乎 / 归来天子D.卿当涂掌事 / 卿者才略
2.翻译下列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2017-05-18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