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动荡的春秋时期 > 春秋争霸 > 春秋争霸的评价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 题号:21249119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以前的“耦耕”完全依靠人力,春秋战国时期有了牛耕,利用畜力进行耕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人们普遍使用石、木等制成的农具,铁农具不占主要地位,而到了战国中后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材料三   战国时代,士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阶层,专门研究学问的"学士"地位最高。其中,以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为佼佼者。他们竞相表现,各逞其智,促进了学术的空前繁荣,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原因,并从铁器出土的数量和地点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使用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两幅形势图所反映的战争各有何特点?阐述它们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局面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022-11-06更新 | 1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称“中国”者不仅是那些汉人主导的政权,也包括众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各个政权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周各大国……原来就是周王朝的诸侯国,本来就有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共同的价值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时尚风俗伴随着这些大国的扩张也深深的渗透到周围非中原文化区的国家中,“华夏”和“中国”的观念这时已经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同。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秦汉的中国已经凝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系统。其中特别提及: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

——摘编自许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华夏”和“中国”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使“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底层”的政治制度。
2024-04-29更新 | 4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整合。

——百度百科民族融合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3)依据图示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材料四:


(4)写出图中前秦和东晋在4世纪后期发生的著名战役的名称?图中氐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之后哪一少数民族也统一了北方?

材料五:


(5)指出材料五中北魏政府的改革有怎样的作用。
(6)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出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至少说出两点)
2019-03-14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