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实验探究的方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07 道试题
1 . 下面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几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根据该现象可知,二氧化碳具有______的性质。
(2)实验二中加热片刻后,可观察到棉球上蘸有的酒精燃烧,而棉球上蘸有的水不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3)实验三是一组对比实验,一段时间后试管______(选填“甲”或“乙”)中的铁钉会锈蚀,该实验说明铁生锈与______有关。
2024-05-2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九江五校二模化学试题
2 . 为了证明NaOH能与CO2发生了反应,将两支充满CO2的相同试管分别倒扣在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中。乙中液面高于甲,说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本实验中甲的作用是_____

2024-05-19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武威十四中联片教研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3 . 为比较溶液和溶液对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要探究两种溶液对分解的催化效果,实验时对二者需要控制的变量是______。如图甲,可通过观察______来定性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写出溶液用作催化剂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如图乙,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定量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可测量生成等体积气体所需的______
(3)在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起催化作用呢?
猜想1:铁离子;猜想2:______;猜想3:水分子。
小明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3,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______
2024-05-1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桓台县五四学制九年级下学期化学二模试卷
4 . 研究表明,Fe能够将烟气中的有害气体NO转化为N2,同时生成铁的氧化物。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模拟烟气中NO的转化过程,探究影响NO脱出效果的因素。

【进行实验】模拟烟气的流速为1.5L/min,铁丝直径为0.5mm,将模拟烟气通过实验系统,分别按下列①~⑨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NO的脱出效率。
序号铁丝网尺寸(长×宽)/mm2温度/℃NO脱出效率/%
160×80750100
80×8075080
160×4075060
160×80850100
80×8085090
160×4085085
160×80950100
80×8095095
160×4095094
【解释与结论】
(1)配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①②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由②⑤⑧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4)③中,若将铁丝网尺寸改为160mm×30mm,则NO脱出效率___________(填“>”或“<”)60%。
(5)依据实验数据,得出NO脱出效率的最佳工业生产条件是___________。
A.铁丝网尺寸160mm×80mm,温度950℃
B.铁丝网尺寸160mm×80mm,温度750℃
C.铁丝网尺寸160mm×40mm,温度750℃

【反思与评价】
(6)补做实验证明了铁丝直径对NO脱出效果也有影响。实验方案:750℃,采用铁丝网尺寸80mm×80mm,___________
5 .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共同
探究如何对“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改进。
任务一   按照教材中方法实验,探讨实验存在的不足
如图1所示组装仪器,加热5min 后,试管内开始有少量砖红色固体出现。

经查阅资料,若氧化铜未完全被木炭还原,会生成氧化亚铜(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2+H2SO4=CuSO4+H2O+Cu)
(1)木炭粉和氧化铜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金属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取3 次上述实验得到的红色固体,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均观察到 __________现象,说明实验中均生成了氧化亚铜。
任务二   探究影响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效果的因素
【实验 I】如图2所示,将试管竖直放置,放入1.2 g 木炭及足量氧化铜进行实验。加热2min 后,试管内固体开始持续红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数秒后有光亮的红色块状金属生成。

(3)理论上,1.2 g 木炭最多可还原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相比较试管略倾斜横放的方式,竖直放置试管用时较短,现象明显,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实验Ⅱ】用不同质量配比的木炭粉与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下表:
实验序号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出现大量红色固体的时间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11:82´26产生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砖红色和黑色物质
21:92´05铜块较小,有少量黑色物质
31:101´44铜块较小,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41:111´50铜块较大,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51:121´55铜块较大,几乎无黑色物质
61:131´53铜块较小,有较多黑色物质

(4)实验Ⅱ中效果最理想的一组实验是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5)根据上述实验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 。第5次 实验中几乎没有黑色物质剩余,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木炭跟氧化铜开始反应的充分证据。
【实验Ⅲ】探究药品总量及试管大小对反应现象的影响。
实验序号药品的总质量/g试管的尺寸/mm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11.118×180均有红色块状有少量黑色物质
21.120×200有少量黑色物质
32.218×180有较多黑色物质
42.220×200有较多黑色物质

(6)实验Ⅲ可得出的结论是:药品总量对反应现象有影响;通过对照 __________ 两组实验,说明试管大小对实验现象无明显影响。
2024-05-18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中考模拟化学试卷(二)
6 .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主要途径,下图是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及检验其相关性质的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e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采取下列两种方案,药品如下:
方案一: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方案二: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方案一耗能更多,方案二更清洁环保
B.两反应物能用于制取氧气的前提条件是都含有氧元素
C.制取氧气时,氯酸钾比过氧化氢的氧元素利用率更高

(3)老师给出了利用装置D来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发生反应的相关实验步骤:
①从d端通入氮气②从分液漏斗中加适量水③从c端通入二氧化碳
④将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D装置的瓶中。
请你确定正确的顺序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可重复)来完成实验。
2024-05-1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化学试题
7 .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甲醛(HCHO)是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之一,它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的气体。室内甲醛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家具、各种黏合剂涂料和合成纺织品等。室内甲醛的释放量与温度、湿度和家具数量等有关。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室内甲醛的释放量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如图1。除开窗通风还可用活性炭或光触媒辅助去除室内甲醛。在紫外线照射下,光触媒催化甲醛与空气中氧气反应转化为。相同条件下活性炭和光触媒去除室内甲醛的相关研究数据如图2(该实验在自然光照的密闭室内进行)。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甲醛属于氧化物
B.“甲醛有刺激性气味”属于甲醛的化学性质
C.活性炭能吸附甲醛,是因为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
D.由图2可知使用活性炭去除甲醛时,应增加活性炭的用量

(2)写出在紫外线照射下,光触媒催化甲醛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由图1可知,在实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其它条件相同时,室内甲醛的释放量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
(4)在光触媒的实验中,8~24小时和32~48小时两个时间段内,甲醛浓度均没有明显下降,可能原因是______(写一点即可)。
2024-05-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省城名校中考最后三模(一)化学试题
8 . 碱式碳酸铜常用制造于烟火、颜料等。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影响产率的因素。
【资料】①产率
是绿色固体,难溶于水,酸性条件下不稳定。
③制备原理:
【进行实验】
溶液,加入不同体积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定的产率。
【解释与结论】
序号温度/℃Na2CO3溶液体积/mL反应时间/min产率/%
208163.5
2010169.1
2012173.3
2012374.6
4012380.3
6012386.8
6012174.3
6012279.6
6012490.4
(1)反应完成后,将生成物进行______(填操作名称)并洗涤、干燥、称重,计算产率。
(2)为了使生成的稳定,实验过程中需保持反应体系的pH______7(填“>”或“<”)。
(3)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______
(4)由实验④⑤⑥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5)由上述实验能得出反应时间与产率的关系,依据的实验是______(填实验序号)。
【继续实验】
(6)补做实验,在上述实验最佳制备条件下,证明用替代,产率会更高。
实验方案:取溶液,加入溶液,______
2024-05-1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第十三中分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化学5月月考试卷
9 .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质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为食物的动物及其生产的废弃物,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
生物质能是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能源,属可再生能源。据计算,生物质储存的能量比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大2倍。现代较为有效地利用生物质能的方式有:将秸秆粉碎、添加乳酸菌发酵,即可做成牲畜饲料;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粉碎、厌氧发酵即可生产沼气;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为原料,经无害化处理、发酵腐熟就可制成有机肥料;秸秆经粉碎、水解、糖化发酵、蒸馏等过程,可获得燃料酒精。
目前,生物质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它燃烧后灰渣极少,且燃烧后的灰烬是品位极高的优质有机钾肥,是一种清洁能源。生物柴油是生物质燃料的一种,但在其生产过程中,副产物甘油(C6H8O3)产生的环境污染制约了其产业发展,处理方法之一为光催化重整法。该方法是在常温常压和太阳光的驱动下,利用催化剂处理甘油产生氢气。二氧化钛(TiO2)由于具有安全、无生物毒性、耐腐蚀、廉价、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已成为甘油处理最常用的催化剂之一。为了提高催化效果,常将TiO2与其他物质相结合形成复合催化剂。其他条件相同时,几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如图所示。

(1)生物质的优点有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酒精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充分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3.2g,则消耗酒精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的现代有效利用生物质能的方式有____________种。每种方式都涉及到的一个化学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生物质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质能虽然储量丰富,但是不可再生,要节约使用。
B.生物质燃料燃烧后的灰烬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是优质肥料。
C.生物柴油是生物质燃料的一种,其生产和使用都不会产生污染。
D.为了提高催化效果,常将TiO2与其他物质相结合形成复合催化剂。

(5)甘油处理最常用的催化剂之一是二氧化钛,因为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6)由图示可知,在生产时间相同时,影响氢气产量的因素为______________;通过对比图中信息,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部分学校中考适应性测试考化学试题(一)
10 . 古籍记载:“夫土壤之性,有酸碱之异。……知土壤之性,择地而耕,方能得谷之丰收。”某化学社团开展土壤酸碱性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实践活动,帮助农场优化农作物种植。
任务一:知土壤之性
【查阅资料】
(1)该地区85%农用地呈酸性,即pH____7(填“>”、“<”“=”)。
【实验研究】
小组分工合作,测定农场内不同区域土壤酸碱性。分别取不同样品各10g溶于25mL蒸馏水中,充分搅拌,过滤得溶液,用pH计测样品pH如表1。
表1.常温(25℃)下各样品pH
样品编号采样地点采样深度(cm)pH
1-1耕地(靠近交通区域)55.24
1-2103.13
1-3耕地(远离交通区域)55.53
1-4105.44
2-1景观园林地(靠近交通区域)55.68
2-2105.46
2-3景观园林地(远离交通区域)56.08
2-4106.08
【结论分析】
(2)对比样品编号1-1、1-2组及2-1、2-2组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能说明交通因素对土壤pH有影响的一组样品编号为_____(任选一组)。
【实验反思】
样品编号2-3测定结果异常。小组同学认为,溶解样品所用蒸馏水没有经煮沸冷却处理,导致结果偏低。
任务二:择地而耕
(4)结合表2分析,种植马铃薯适合在_____任选一种表1中测定结果无异常耕地类型)。
表2.蔬菜生长适宜的土壤pH范围
蔬菜萝卜辣椒马铃薯
pH5.3~7.06.2~7.25.5~6.5
2024-05-1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枣阳市中考适应性考试物理·化学试题-初中化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