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实验探究的方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25 道试题
1 . 碳酸锂()是制备锂电池的重要原料。工业上用锂辉石精矿(主要成分为,其余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为原料制备的流程如下:

(1)投入锂辉石精矿前一般先将矿石研磨成粉末,其目的是________
(2)酸浸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为了探究酸浸槽中的最佳条件,做了4组实验,酸浸时间,其余相关数据见表。
组别矿酸比硫酸浓度(%)温度(℃)锂元素浸出率(%)
A1:19010070.34
B1:19810073.89
C1:19815078.24
D1:39820085.53
①能说明温度对锂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的实验组别是________
②根据A组和B组实验对比,得出硫酸浓度对锂元素浸出率的影响是:________
(4)反应器中加入过量饱和溶液,除了将全部转化成提高产率外,还起到________的作用。
(5)根据的溶解度曲线图(见图),推测洗涤槽中采用的试剂是________(填“冰水”或“热水”)。

7日内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2 . 次氯酸钠溶液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消毒剂,但由于其易自然分解,不宜长时间存储。某化学小组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因素。
【查阅资料】
1.次氯酸钠溶液是一种呈微黄色,有类似氯气的刺激性气味,稳定性差于氯气,见光易分解、易挥发的液体。
2.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测量有效氯的衰减速率来进行比较,相同时间内,次氯酸钠溶液的衰减量越大,衰减速率越快,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就越差。
【进行实验】
将3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次氯酸钠溶液放置在正常光线、温度一定的房间内,研究周期为30天,测量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的衰减量,将实验结果记录于表格。
实验序号次氯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温度/℃有效氯的衰减量/%

10

16-18

7.0

20-22

9.0

25-28

15.0

7

16-18

3.5

a

4.0

25-28

11.0

5

16-18

1.9

20-22

2.0

25-28

3.5

【解释与结论】
(1)次氯酸钠的化学式为NaClO,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2)根据实验分析,实验5中,a应为_______
(3)由实验①②③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4)若要探究次氯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是_______(写实验序号)。
(5)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储备次氯酸钠溶液最好选择的质量分数和储备温度是_______
(6)对次氯酸钠溶液的日常保存,提出你的一些建议。_______
【继续实验】
(7)补做实验:证明储存时间对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的衰减量有影响。实验方案:将一份质量分数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放置在正常光线,_______
7日内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3 . 絮凝剂常用于污水处理。聚合硫酸铁(PFS)溶于水后形成多种络合物,使水中的悬浮物聚集,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实验小组探究PFS对悬浮物的净化效果。
【进行实验】取200 mL浑浊程度相同的水样于烧杯中,调节水样pH,加入PFS,使水样中PFS达到一定浓度,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测定浊度去除率(浊度去除率越高,净化效果越好)。结果如下表:
序号水样pH水样中PFS浓度(mg·L-1静置时间(min)浊度去除率(%)
7.57502090.83
7.57752096.95
7.571001088.15
7.571001591.14
7.571002093.17
7.571252084.52
6.141002079.72
9.011002083.26
【解释与结论】
(1)硫酸铁是制备PFS的重要原料。补全制备硫酸铁的化学方程式:NaClO3+6FeSO4+3H2SO4=NaCl+3Fe2(SO4)3+_____H2O。
(2)探究水样中PFS浓度对悬浮物的净化效果影响的实验是_____(填序号)。
(3)③比④浊度去除率低的原因是_____
(4)由⑤⑦⑧得到的结论是_____
(5)PFS对悬浮物净化效果最佳的实验条件是_____
【反思与评价】
(6)明矾也是常用的絮凝剂。继续实验,发现相同条件下明矾对水中悬浮物的净化效果比PFS差,其实验方案是:取200 mL浑浊程度相同的水样于烧杯中,_____
7日内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4 . 花青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功能,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实验小组对紫薯中的花青素展开了研究。
【查阅资料】
①紫薯中的花青素随溶液pH变化,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pH值1~45~78~10111213
颜色洋红色淡洋红色淡紫色蓝色蓝黄色土黄色
②烫漂是加工紫薯粉的方法之一。花青素保留率越高,加工效果越好。
③花青素保留率越高,说明其在该条件下的稳定性越好。
【进行实验】
实验1: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纯碱溶液,滴加2滴紫薯汁。溶液变为蓝色______
实验2:探究一定条件下,烫漂加工紫薯粉过程中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烫漂温度/℃烫漂时间/min成品花青素保留率/%
A65a2.95
B7516.49
C75310.39
D75512.01
E100542.86
实验3:探究一定条件下,pH对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的结论是______
(2)实验2:
①a=______
②ADE的目的是______
③由BCD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3)实验3的数据可作为pH越大,花青素的稳定性越差的证据,理由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4)结合实验2和实验3,烫漂加工紫薯粉的最佳实验条件为______
7日内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5 . 化学小组在“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影响供氧剂过碳酸钠产氧速率的因素。
【查阅资料】
Ⅰ. 化学小组研究了图1所示的某品牌制氧机的装置原理后,利用身边物品自制了如图2所示的简易供氧器。

Ⅱ.过碳酸钠为白色固体,遇水能产生碳酸钠和过氧化氢,需在低温干燥环境中保存。
实验1:探究药品用量、温度对产氧速率的影响
【进行实验】在不同温度下,取一定质量的过碳酸钠和MnO2放入b瓶中,并加入相同体积的水,测得平均产氧速率数据如下表所示。
序号过碳酸钠质量/gMnO2质量/g温度/℃平均产氧速率mL/s
100.3262.73
200.3268.56
100.3414.54
实验2:探究加水量对产氧速率的影响
【进行实验】20℃时,取一定质量的过碳酸钠和MnO2放入b瓶中,并加入不同体积的水,测得平均产氧速率及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数据如下表所示。
序号过碳酸钠质量/gMnO2质量/g加水体积/mL反应液最高温度/℃平均产氧速率mL/s
2402.53509833.3
x2.55007415
2402.58005310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设计实验①②的目的是_______
(3)由①③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4)⑤中x应为_______
(5)依据实验2可知,该制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反思与评价】
(6)由上述实验可知,适当增加加水量可减缓产氧速率,其证据是_______
(7)某同学欲进一步探究MnO2质量对产氧速率有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是:20℃时,_______
7日内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6 . 下图“黑面包”实验中,加入浓硫酸和水时,绵白糖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的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查阅资料】
Ⅰ.绵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Ⅱ.实验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
①蔗糖碳+水
②C + 2H2SO4CO2↑+ 2SO2↑+ 2H2O
③2KMnO4 + 3SO2 + 2H2O=K2SO4 + 2MnO2↓+ 2H2SO4
【进行实验】在100 mL烧杯中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绵白糖质量/g浓硫酸体积/mL水滴数产物高度/cm
105104.5
205106.8
3051010.0
3551011.5
4051011.5
1010109.0
1015107.0
105208.0
105306.2
105405.0
说明:用产物高度简单衡量实验效果,高度越高,实验效果越好。
【解释与结论】
(1)绵白糖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有______
(2)0.5%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推断,在100 mL烧杯中,使用10 g绵白糖进行实验,选择最佳的浓硫酸体积和水的滴数分别是______
(4)实验①~⑤的目的是______
(5)不能得出“绵白糖质量、浓硫酸体积等条件相同时,水滴数越多,效果越好”的结论,依据的实验是______(填序号)。
【反思与评价】
(6)为进一步证明“烧杯的体积小,实验效果更明显”的结论,需要补做实验:在50 mL和250 mL烧杯中分别加入10 g绵白糖、5 mL浓硫酸、10滴水。下列现象属于50 mL烧杯中的是______(填序号)。
A.放出热量B.有刺激性气味C.产物高度2.3 cmD.产物高度7.5 cm
7日内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7 . 兴趣小组同学对影响“化学小火箭”发射效果的因素进行探究。
制作并发射“化学小火箭”:常温下,取一定质量的试剂A装填于基座。取一定质量的试剂B装填于箭体,向箭体加入一定质量的水(20℃)后振荡,将箭体迅速扣在基座上。

【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⑩的配方制作并发射“化学小火箭”,记录如表:
第1组实验
序号
基座柠檬酸/g0.511.522.5
箭体小苏打/g2.521.510.5
水/g1717171717
发射高度/m0.330.422.702.210.88
第2组实验
序号
基座小苏打/g2.521.510.5
箭体柠檬酸/g0.511.522.5
水/g1717171717
发射高度/m0.460.963.262.671.15
【解释与结论】
(1)柠檬酸能与小苏打发生反应,配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C6H8O7+NaHCO3═1C6H5O7Na3+CO2↑+3H2O
(2)“化学小火箭”能发射的原因是______
(3)下列变量中,属于第1组实验控制的变量的是______(填序号)。
A.发射高度
B.柠檬酸和小苏打的质量和
C.水的温度和质量
D.柠檬酸与小苏打的质量比
E.试剂的装填位置

(4)第2组实验的目的:探究小苏打装填于基座,柠檬酸装填于箭体,______
(5)其他条件相同时,柠檬酸装填于箭体比装填于基座的发射效果_______(填“好”“差”或“一样”)。
【反思与评价】
(6)补做实验证明了水的温度对“化学小火箭”的发射效果也有影响。实验方案:常温下,取1.5g小苏打装填于基座,______
(7)除了利用柠檬酸和小苏打反应发射“化学小火箭”,还可选用的其他物质是______(写出1组即可)。
7日内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8 . 高锰酸钾沾到白色的实验服上,会出现棕褐色的污渍,难以清洗。某学习小组经查阅资料了解到可用草酸溶液(添加少量稀硫酸)进行清洗,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对去除棕褐色污渍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进行实验】将均匀染上棕褐色污渍的布条平均分为5份后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中使用的水、草酸溶液、硫酸溶液的密度均视为1 g/mL)
实验
编号
温度洗涤试剂及用量/mL布条褪色
所用时间/s
2%草酸溶液0.5%硫酸溶液
20℃109101189
20℃89301158
20℃59601120
30℃5960195
40℃5960180
说明:本实验中,溶液总体积可看作是各液体的体积之和。
【解释与结论】
(1)配制草酸溶液的操作如下图所示。

草酸溶液的溶剂是_______;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2)①②③的目的是_______
(3)③④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4)①中,若将草酸溶液体积改为5ml,则布条褪色所用时间_______(填“>”或“<”)189s。
(5)补做实验探究0.5%硫酸溶液的用量是否会影响反应速率。实验方案如下:20℃时,用2%的草酸溶液60ml、_______配制成洗涤试剂,清洗污渍程度相同的布条,记录布条褪色时间。
7日内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9 . 羊毛衫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和舒适性,超临界CO2扎染技术可用于羊毛衫扎染。实验小组对超临界CO2扎染技术中羊毛衫染色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进行实验】
按照设计图案对羊毛衫进行捆扎,放入染色釜、在超临界CO2的作用下注入染料,在不同的条件下完成扎染过程,测试染色后的羊毛衫色差。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扎染温度/℃扎染压力/MPa扎染时间/min染料用量/%色差值
802060623
902060628
1002060642
1001060618
1001560628
1002060236
1002060438
注:色差值越大,表示超临界CO2扎染技术中羊毛衫染色效果越好。
【解释与结论】
(1)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
(2)①②③的目的是_______
(3)①中,若将扎染温度改为60℃,则色差值_______(填“>”“<”或“=”)23。
(4)由③④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5)探究染料用量对羊毛衫染色效果的影响,需要对比的实验是_______(填序号)。
【反思与评价】
(6)继续实验,发现“扎染时间对羊毛衫染色效果有很大影响”,其实验方案为:按照设计图案对羊毛衫进行捆扎,放入染色釜,在超临界CO2的作用下注入染料,_______
7日内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房山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10 . 丙酸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作食品防霉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
Ⅰ.探究丙酸钙的性质
【进行实验】用下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装置

【解释与结论】
(1)由①中现象说明丙酸钙一定含有_____元素。
(2)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在实验②中,若要证明①中冷却后的固体里含有碳酸盐,则烧杯中A溶液的溶质是_____
Ⅱ.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
【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⑧的配方蒸制8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
组别第1组第2组
序号
配方面粉/g5050505050505050
酵母/g0.750.75X0.750.750.750.750.75
蔗糖/g00005555
丙酸钙/g00.060.100.1500.060.100.15
开始发霉时间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
【解释与结论】
(3)第1组,③中X为_____
(4)设计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
(5)在①-⑧实验中,能证明“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的所有实验组合是_____
【反思与评价】
(6)结合生活经验,你对日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什么看法:_____(一条即可)。
7日内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燕山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