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A.北伐失利B.永安建制C.安庆保卫战失利D.天京事变
2024-02-02更新 | 23次组卷 | 68卷引用:2018年重庆市新店初中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测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迄今井邑犹荒凉(不断的战争使得城乡一片荒凉),居民生资唯场(居民主要依靠边境市场过生活)。马军步军自来往(双方军队各自在边境来回巡逻),南客北客相经商(南北双方客商进行着繁忙贸易)。”金代文人刘迎的这首诗反映出宋代各民族之间(     
A.和亲促进政治同盟B.对峙现象严重
C.经济贸易交流密切D.战争激烈持久
2023-08-22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4大核心考点+50道高频选择题)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
3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是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

【君主专制】

皇帝大权在握,是政权架构的核心。皇帝日常工作主要有:上朝、批阅文件、学习、巡视地方。

材料一   在古代,交通条件太差,出门非常辛苦劳累,大部分皇帝都是“宅男”。出远门较多的皇帝,首推秦始皇和隋炀帝。隋炀帝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巡游,607年北巡,征发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以通驰道;征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609年西巡,亲征平定吐谷浑,用计使西突厥泥橛处罗可汗降隋,设置鄯善等四郡,加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使隋的疆域西边远及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尔羌河之西。炀帝每次游幸,“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须,皆仰州县”。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说说你对隋炀帝巡视地方的看法。

【中央集权】

中央政府架构的基本原则是中央对地方“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人将这些措施图示如下:

   

(2)结合上述图示和所学知识,说明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

【官僚制度】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创举,也是官僚制度的完善。

材料三

《神童诗》

(北宋)汪沫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室,

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

必用读书人。

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

——余秋雨《山居笔记•十万进士》

中国学术思想之发展,先秦诸子而外,当以宋为最……其所以然者,殆由人主之奖进;而奖进之工具,即科举也。

——邓丽禹《中国考核制度变》

(3)依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当皇帝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摘编自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庞大的官僚集团。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员又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摘编自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1)此君主针对材料一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建议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的“做人莫做军”是由当时政府实施的哪一政策导致的?此政策对宋朝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3)为解决材料三中出现的问题,北宋政府进行了什么重大改革?
2023-08-22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8大核心考点+80道高频非选择题)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南宋与金对峙B.宋辽对抗C.北宋与金对峙D.宋夏和议
2023-08-25更新 | 79次组卷 | 331卷引用: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
6 . 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三:《西游记》歌词:“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什么妖魔鬼怪,什么美女画皮”。

(1)请你说出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材料二诗中说该人物“舍己为人传道艺”,试举出传的一种“道艺”。
(2)材料三中的“唐三藏”是谁?他还根据途中见闻,在弟子的帮助下写成哪一著作?
(3)综上所述,以上探究中,你有什么感悟?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民族交融、中外交流,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田园……。以下诗句中反映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2023-08-19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5大核心考点+50道高频选择题)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8 .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七年级(3)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

材料一   如表:

朝代项目南方诸路北方诸路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赋税(贯)35811000450950004456
南宋(1196年)赋税(贯)60000000143190008119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汪洙《神童诗》

(3)材料二反映宋代政治的特点是什么?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2023-10-27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8大核心考点+80道高频非选择题)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9 . 下表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一些评价,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观点观点来源
维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宋真宗《北征回銮诗》
以屈辱换取苟安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澶渊之盟的签订使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完全消除
B.澶渊之盟使辽与南宋之间长期保持和平局面
C.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没有确切的定论
D.要辩证的看待澶渊之盟
2023-07-17更新 | 405次组卷 | 5卷引用: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测试B卷
10 .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相乐。”盛唐气象万千,表现在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繁荣——底气】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皇帝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家的外门)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哪一个皇帝在位时出现的?他在位时期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2)诗中所描绘的经济繁荣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民族交融——和气】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少数民族原来不会耕地),相学如今种禾黍(如今也学会了种植庄稼)。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妇女都愿意学胡人化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乐)。

——元稹《法曲》

(3)材料三的诗句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请写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证明该政策。
【对外开放——大气】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4)结合材料四,请写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任意举出一个“当时的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的例子。
【文艺多彩——才气】

材料五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多首。唐诗内容丰富,作者众多。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

(5)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请分别写出谁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