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383 道试题
1 . 民族间的交融与碰撞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交融中各民族共同谱写了灿烂的篇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同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部分)

(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摘编自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

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在南京道之新城及西京道之朔州南境等地设榷场多处,与宋朝互市。双方都在榷场设置专官监督贸易,征收榷税,密切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此后,宋、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摘编自程嘉静《辽代榷场设置述论》

材料三   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发展。而民族交融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国家……改变了宋、辽、西夏、金对峙时期各少数民族偏守一隅的状况,过去被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周边各族尊奉唐太宗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宋的角度评价澶渊之盟。分析宋辽之间建立榷场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回答元朝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时期形成的新民族。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同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正因为科举制度高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得到了隋唐以来各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材料二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以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行省在疆域划分上打破传统,重新整合。行省下的地方官员需要定期接受朝廷的考核,受命于朝而后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难以形成割据的气候,被后世沿用。

——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的原因。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导致宋代“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历史作用。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山西文苑,百花盛开。一组同学准备进行“唐诗中的三晋山河”作品展,下列山西诗人的代表作可入选的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B.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满江红》历史电影B.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C.元大都平面图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朗氏家族史》载:“1322年,万户长坚赞加卜为个人私利害死杰贝。司徒仁钦扎等带着行院的大印进藏判案,罢免了坚赞加卜。”材料中的“行院”指(       
A.西域都护B.北庭都护府C.宣政院D.行中书省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忽必烈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积极推进民族交融B.通过儒学巩固统治
C.逐步缓和阶级矛盾D.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宋朝海防规定,凡外国船舶进入中国海面,既会受到巡检寨兵的保护,同时也需受其监视。巡检官员查看商人申报的货物后照章征收入口商税。“巡检官员”隶属的管理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元帅府C.市舶司D.澎湖巡检司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根据某历史事件编制了一部课本剧,具体剧幕如下。据此判断,该课本剧演绎的历史人物是(       
剧本第一幕:扬州出家,四处游学
第二幕:五次东渡,变故重重
第三幕:六次启行,笃志不移
第四幕:弘扬佛法,传播文化
A.张骞B.玄奘C.卫温D.鉴真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     

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B.标志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使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D.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重要成果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地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10 .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共同展示的时代主题是(       

A.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出现严重失误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C.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D.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