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疆域及对后世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汉朝

经济

思想文化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取《史籀(zhòu)》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材料二   翟兑之就“统一”、“一统”政治格局的创立评价秦汉的地位:“六国不能统一之业,而秦卒能成之者,秦之处心积虑,自强而力征。其政策相传,绵延不懈,而前后一致,非诸国所能及也。”“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又秦汉之所赐也。”

——王子今《秦汉:穿越千年的文化符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2024-05-2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二模考试八年级历史试题(五四学制)
2 . 教材的理解与拓展

材料一   理清教材的内在逻辑是理解历史的前提。

①动荡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
诸侯称霸
②北宋的
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政策
王安石变法
③毛泽东开辟
井冈山道路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工农武装割据
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
苏联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材料二   地图识别

材料三   下面是古代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①孝武(汉武帝)篡极、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变兵……人物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

②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汉书》

③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敞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司马光《资治通鉴》

④武帝驾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从材料1中选择一课,参照示例,对所反映史事的内在逻辑进行说明。(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①说明:第一子目主要讲述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的生产力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第二、三子目从上层建筑,即政治制度变化出发,突出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的两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从图一、图二中任选一个,判断它是哪个朝代,说出判断的理由。
(3)肯定汉武帝的是________,否定汉武帝的是________。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一说你眼中的汉武帝。”
2024-05-18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燕山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3 . 加强对边疆管辖,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朝代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经夏、商、周的发展而最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民族,进一步吸收边疆民族成分,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人数更加众多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汉族。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及凝聚的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坡陇相望,乃有七澳居其间,各得其名。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澎湖》

材料三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边疆开发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2)元朝政府为加强对材料二中所示地区的管辖设置了哪一机构?清朝时,哪一历史人物打败了此地的殖民侵略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综上所述,你认为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2024-04-08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小塘镇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4 .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天下一统】

材料一   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1)“皇帝”是谁? “尽并兼天下诸侯”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定国建制】

材料二   秦朝创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政权机构设置方面的统治措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加强统一】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意义?
(4)“天下一统”的伟业开创后,秦朝的疆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请你列举秦朝的疆域四至。
2024-03-1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五四学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部分)

二十六年(前221年)“为始皇帝……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治驰道
二十八年器械一量,书同文字
三十二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匈奴),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


(1)给材料一中图三命名;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图一到图三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主要影响。(至少写出2点措施及相应的影响)
2024-03-1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三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及凝聚核心。秦汉的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现实。

——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写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分别指出汉武帝为实现“文化的一统”“地域的一统”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2024-03-1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天下苦秦久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回:“敬受命。”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三   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1)材料一包含的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2)写出与材料二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
2024-02-2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8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如: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的同时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加以厚待;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积极倡导喇嘛教,发挥宗教聚集人心、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边疆设置军府,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监督、管领当地的军事与行政。

—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解决“南方越族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回答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采取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的“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3)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在治理边疆方面采用的几种策略并选择其中一种策略例举相关史实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
2024-02-0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材料三:全国分为36郡,后来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选自七年级教材

材料四:一法度街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示意图,请填出A__________;B__________。
(2)读材料二、三,请说出周朝和秦朝时期统治地方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3)材料四中包含了秦始皇采取的哪些措施?写出两点即可。
(4)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秦始皇真伟大,不愧为千古一帝:也有人认为秦始皇好大喜功,是个暴君。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4-01-3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以下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统一的实现】

材料一

时间事件
公元前230秦灭韩
公元前228秦军攻入邯郸,赵王降秦
公元前225秦军包围魏都大梁,魏王投降
公元前223秦军渡过长江平定江南,楚国亡
公元前222秦军先后攻下辽东、代城,燕彻底灭亡
公元前221秦军攻下齐都临淄,齐国亡

(1)根据材料一、写出秦灭六国的顺序。简述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政治制度的建设】

材料二   



(2)材料二中1、2处应填写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

【巩固统一的措施】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头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3)材料三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材料四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谍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摘自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科书


(4)材料四哪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如何解决这种局面?

材料五   



(5)这两幅图说明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态度的不同,但他们的根本目的相同。他们相同的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B.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
C.都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D.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024-01-2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