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朝的建立与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2024九年级下·湖北·专题练习
1 . 【观点论述·大事年表】马英九到访南京、武汉、长沙、重庆、上海等地,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某校组织开展“学习台湾发展历史”的探究活动。
时间大事件
三国黄龙二年(230年)春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征夷洲。
随大业三年(607年)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偕海师何蛮入海求访异俗。到流求。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岛夷毗舍耶人突至澎湖,尽割所种,随后又在泉州沿岸杀掠。泉州知府汪大猷乃派军前往防备。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在澎湖设巡检司,以统辖其地。
1340年—1350汪大渊(江西南昌人)曾随商船,远赴南洋及印度洋等地,并将见闻写成《岛夷志略》。
1592丰臣秀吉计划出兵进征台湾……由于朝鲜人韩应寅的密报,获悉日本人将犯鸡笼(基隆),乃派兵1600人及船40艘驻防澎湖。
1662郑成功发动最后攻势,在郑军炮火威慑下,荷兰人决定退离台湾。
1683清政府纳台湾入版图,对台湾进行了有效的合法统治。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央于台湾设一府三县,改明郑之承天府为台湾府。

——摘编制《台湾史》

阅读以上大事年表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论述要有史实依据)
7日内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押湖北省卷第1~3题 中国古代史-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湖北省卷)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龙(孙权年号)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材料二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中国通史》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从此,台湾正式归入清朝版图……

——摘自吕克勤、徐耀耀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及大事简表

民族建立政权重要事件(措施)
秦朝221年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
鲜卑北魏439年统一北方;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
隋朝589年统一全国;创立科举制
蒙古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形成一个新民族;设置澎湖巡检司
满洲清朝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材料一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其主要影响是什么?
(2)元朝时形成的新民族是哪个民族?从材料中找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平等划分边界的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哪些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3)综合上述材料,选择其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7日内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A)
3 . 自秦朝开始,我国逐渐走向了统一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央集权制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许慎《说文解字》

材料二:武帝元狩四年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五铢钱的重量和成色都有保证,私铸者无利可图。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元史·地理志》

(1)根据上述材料列举我国古代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两个王朝。
(2)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在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在政治上又颁布了哪项法令?西汉末年,在欧洲有一个被国人称为大秦的帝国兴起,该国的缔造者首创了哪一制度掌握了国家的最高实权。
(3)阅读以上材料,找出相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6-0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九年级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初中历史
4 . 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疆域空间图

材料二

时间(朝代)事件
三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元朝设置宣政院/设置澎湖巡检司
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倭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对A处进行治理的史实。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2024-06-06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新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

——摘编自 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1)图1、图2、图3所反映的分别是中国古代的哪一朝代?
(2)图2与图1所示时期的疆域相比,该时期疆域有哪些拓展?
(3)任意选择上述或中国历史上其他的一个朝代,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与“大一统”相关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06-04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八校联考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6 .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下图为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

材料二

战国铁锄(农具)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唐代敦煌壁画《雨中耕作图》

唐代时流传入我国的东罗马帝国货币

元朝宣政院印

清朝中央政府颁发给西藏政府的金奔巴瓶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从材料二中任意选择两个或以上文物,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2024-06-0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7 . 请你依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2024-05-30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联考押题卷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朝代

事件

秦朝秦始皇派兵北击匈奴,最终夺回“河南地”,设置郡县,移民屯垦;派兵征服东南、南部沿海地区,设置郡县,修筑道路,并征发内地百姓前往戍守。
汉朝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伐击败匈奴主力,匈奴基本不能再对西汉边境构成威胁;汉廷以征伐、招抚相结合的手段,迫使大批西西南夷部族内属,设置郡县,同时亦授当地酋长以王、侯等衔。
唐朝东突厥不断骚扰边境,唐太宗派兵擒获东突厥首领,原属东突厥诸部族皆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开拓西域,设安西都护府统辖;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
元朝云南行省多用世袭土司任职;1287年,东北宗王发动叛乱,忽必烈御驾亲征,将其讨平。
清朝乾隆年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帝频繁召见边疆各族上层人物,用赏赐财物等方式笼络感情;在云、贵、川等地区“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官员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成立。
针对台湾问题解决,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或多个相关历史事件,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05-2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朝大运河是在605-610年修建的,全长2700多千米,总共分为四段,自北而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邢沟以及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大运河的修建,使得隋朝统治者能够把南方的粮食物资运送到长安、洛阳,解决了这些地区的粮食需求,而且为北方边境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物资;同时,也使得南北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南北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使东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水陆交通,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19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九年级中考二模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初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和前代比较,元代政治制度中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①中央机构发展为省、台、院三足鼎立;

②中央设置宣政院等机构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元朝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管理如此广大疆域的多民族国家的一次尝试,大都为后代所承袭。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某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回忆说:“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秦朝开创的哪项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管理如此广大疆域”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三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践行了什么伟大构想?
(4)综合上述材料,提取史实(至少三个),围绕“不断演进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主题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
2024-05-1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