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郑和下西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   在十五世纪,中国皇帝发动了七次大规模的远洋探险,远航船队历经东南亚、印度、波斯湾和东非的多个港口。

——摘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中“七次大规模的远洋探险”具体是指哪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三   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只许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阐述清朝这一对外政策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我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谈谈这对今天我们国家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2024-05-27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初中历史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详细的记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B.增进了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D.开创了亚欧海上交通要道
2024-04-21更新 | 178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2年福建省宁德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人类历史在冲突与合作中不断地发展。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里海沿岸。
(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基督教也不断向世界传播。
(4)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开罗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2024-04-03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第一卷·2022年中考安徽名校大联考试卷(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盛况空前。

——据《从郑和下西洋话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据《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闭关锁国的原因。1757年后,清朝只特许哪一机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综合上述材料,从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24-03-1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第一卷·2021-2022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2·安徽·模拟预测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阶段主要特点
西汉时期①______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②______时期海上交通范围有了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③_______
清朝前期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管理外国商人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路。

——摘编自李浩《中国文化研究辑刊》

(1)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表格中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外交流的重要表现,其中①是_________,②是_____,③是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提炼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2-2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安徽省中考【抓分卷】原创模拟(三)历史试题
2022·安徽·模拟预测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明史》记载:“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和”此举(     
A.主要目的是推动明朝海外贸易B.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C.抵制了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略D.严重阻碍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024-02-22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安徽省中考【抓分卷】原创模拟(六)历史试题
7 .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评价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对下图中历史事件评价正确的是(     

A.将世界连为整体B.进行殖民掠夺扩张
C.促进中外友好交流D.航海壮举载入史册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船队每到一处,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礼物,表达友好交往的意愿。同沿途国家发展贸易,宣扬明朝国威。所到之处,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返航时,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节搭乘他们的船只,前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材料二   清初,为了切断海上抗清势力与东南沿海人民的联系,厉行海禁,严禁民间船只私自出海。又颁布迁海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设界不得逾越。沿海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对外贸易也大受影响……乾隆年间又将通商口岸缩减为广州一处。对外贸易均有官府指定的广州十三行代理……又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严格限制外商的活动。这些政策妨碍了清王朝正常的对外交往。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回答,此次航海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前期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对外交往的认识。
2024-01-1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资和精神成果,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材料一:古代亚非欧区域文明比较表

名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明成果
古代亚
非文明
古代埃及文明大河流域   A   为主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B法律名称)
古代印度文明佛教
中华文明青铜器、甲骨文
古代欧
洲文明
古希腊文明(海洋)沿岸农业、手工业、航海业等《荷马史诗》
古代罗马文明《十二铜表法》
(1)结合所学答出材料一中的A、B处的内容,并回答出这一历史时期文明的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

——摘编自吴于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2)材料二中的“远征”指的是哪一史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文明交往的另一种方式是什么?。

材料三: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摘编自《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交流互鉴”有何认识?
10 . 15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的界限日渐被打破,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材料一中,A航线的开辟者是谁?哪一字母代表的航线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殖民掠夺,他们将在非洲掳获的黑奴贩卖到美洲殖民地,并强迫黑奴在种植园劳动,剥削他们的劳动成果。


(2)历史上将材料二中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称为什么?这样的贸易对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

材料三   明朝中期的中国,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28间,郑和船队秉持“共享太平之福”理念,发展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有人这样评价,“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摘编自《中国水运报》等资料)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动机和后果两方面综合来看,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和西方探险家开辟新航路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材料四《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尚书·虞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4)阅读材料四,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是怎样理解习近平主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一人类文明交往理念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