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八年级上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2 道试题
1 . 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如图甲所示,将一张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块薄茶色玻璃沿直线MN竖直放置在白纸上。本实验用茶色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因为透过玻璃板能同时看到蜡烛B和蜡烛A的像,便于________
(2)实验时,小华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________。同时,记录蜡烛A和B位置;
(3)小华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的位置,在卡片上没有观察到A的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__像;
(4)小华移动点燃的蜡烛A至不同位置,同时在白纸上记录了像的位置,随后对白纸上的信息进行处理,如图乙所示,并将实验数据填入了如下表格。表格内的(a)处应填入的项目内容是________

实验序号

(a)




蜡烛B到平面镜的距离/cm




(5)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6)实验结束后,小华发现实验室里还有一块较厚的茶色玻璃板。观察时发现,他在这个玻璃板中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像,距自己较近的像比较远的像要亮一些。他想用这块玻璃板来完成上面的实验。如图丙所示,他应将的玻璃板的________(选填“前表面”、“后表面”或“中间位置”)与白纸上的MN对齐,移动B蜡烛使之与A较亮的像重合。
7日内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三模物理试题
2 . 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浮力时,如图甲所示是测力计下的金属块浸入水中前、后的现象,同学们观察到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变“粗”了,猜想可能是装水的烧杯起到了凸透镜的作用,于是又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了探究。

       

(1)将实验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凸透镜下方平行放上白纸,测出凸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图像如图乙,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组装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到如图丁中①至⑥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正确排序______

(3)当光屏上出现如图丁中②所示的像时,此时小明将一个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间的某一位置,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保持不变,将蜡烛适当向______移动,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4)某次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时,小明将凸透镜取下,在该位置正确放置一块薄玻璃板,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再将一只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等大)换下光屏,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这只未点燃蜡烛和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则原来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是丁图中的______
(5)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小明终于明白了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变“粗”是因为水面下的圆柱烧杯横向相当于凸透镜,水中的金属块恰好处在______,成放大的虚像。
7日内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初中毕业生第三次质量调查物理试题
3 . 如图甲,在玻璃窗中可看到室内物体的像。在开关玻璃窗的过程中,看到窗里 像的位置会发生变化。为了研究其中的原因,小睿进行了如下探究:

(1)如图乙所示,小睿把透明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玻璃板前放一 支点燃的蜡烛 A,另一支大小完全相同_______(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图中未画出)放在玻璃板后。眼睛应在______位置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 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______
(2)保持蜡烛 A 不动,将图乙中玻璃板绕左竖直边向后转动一个小角度,其俯视图如图丙所示,则蜡烛 A 的像应在图中______位置;
(3)平面镜成像有很多应用,如图丁是播音员用的提词器,为方便播音员看台词, 将显示屏上的台词通过一块专用镀膜玻璃竖直呈现在播音员的正前方,简化图如图戊所示,则镀膜玻璃与显示屏所成的角度α大小应为_____度。当播音员正视前方看到一行“我爱辽篮”字样时,若直接低头看显示屏,则显示屏上显示的是 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九年级物理中考模拟四
4 . 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1)在组装器材时,A同学发现无论怎样调节试管的高度,都有部分海波露出水面,如图甲所示。为使海波受热均匀,A同学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直至海波全部处于水面以下;
(2)调整好装置后,A同学每隔一段时间读取并记录一次温度。如图乙,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根据记录的数据,A同学绘制了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3)实验过程中,判断海波熔化所依据的现象是______
(4)结合实验现象和图像可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______
(5)交流时,同组的B同学发现自己正确读数后,记录的数据与A同学不同,得到的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如下表所示。请结合两位同学的数据,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是______

时间/min

0

1.5

3

4.5

6

温度/℃

40

47

48

50

55

2024-06-10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二模物理试题
5 . 在准备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过程中,某同学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如图甲所示。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______放置在白纸上,沿着玻璃板M面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拿另一支与蜡烛A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至某位置时,观察到其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______,此时蜡烛B的位置视作蜡烛A的像的位置;
(3)移动蜡烛A,多次实验,在白纸上标记下每次蜡烛A、B的位置,并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的距离,如图乙所示。该同学发现像与物的位置并没有关于平面镜对称。
①该同学猜想是因为玻璃板较厚,蜡烛A在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分别成像,实验中每次确定像的位置时,错误的将蜡烛B与距离玻璃板______(填“较远”或“较近”)的像重合,从而造成了“不对称”的结果;
②为了验证该想法是否正确,该同学在玻璃板M面上贴一层半透明薄膜,这样只能看到一个蜡烛A的清晰的像,重复实验,结果发现像与物仍“不对称”;
③该同学分析该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光的折射有关。请在图丙中补全该同学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B的光路,并标出看到的“蜡烛B”的位置______
④综合上面的现象及分析过程,在实验中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由于光的折射,实际是______完全重合,造成确定像的位置时出现偏差。
2024-06-10更新 | 3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二模物理试题
6 . 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物理实验小组组装的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组装过程中应先安装___________(选填“酒精灯”或“温度计”);
(2)器材安装完成后,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加热过程中,烧杯中的水里有如图乙所示的气泡冒出,沸腾时的气泡特点是___________(选填“A”或“B”);
(3)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
(4)小明和小华两组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是相同的,但小华组将初温相同的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较长,如图丁所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5)小明撤去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逐渐停止沸腾,再立即用酒精灯加热,水又开始沸腾了,说明水在沸腾时___________
2024-06-08更新 | 238次组卷 | 2卷引用:学易金卷:2024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 物理(辽宁卷)
7 . 某小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

(1)烧杯加纸盖的作用与生活中下列加盖的作用相同的是______
A.装酒精的容器加密封盖       B.炖菜时的锅盖       C.储物箱的盖
(2)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开始加热的一段时间,小组同学发现水升温较慢,于是在水温达到92℃时进行了调整,他们所做的调整是______
(3)图像提供的信息说明:①沸腾前,随着加热时间增加,水的温度变化越来越______,原因是______;②水沸腾后的特点是______
(4)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分析,水沸腾后,将大火转为小火加热的好处是______
2024-06-06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初中毕业生第三次质量调查物理试题
8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关键是要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实验思路】
(1)选择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做实验,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______关系。
(2)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中的像。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______(选填“A”或“B”选项)
A.当它的底部与像在白纸上的位置重叠时,就确定了像的位置;再观察它与像是否完全重合;
B.当看上去它与像完全重合时,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实验过程】
(1)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______立在白纸上,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按照【实验思路】找到像。

次数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u/cm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cm
16.46.4
211.011.1
315.515.5


(2)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做几次实验,每次实验都发现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
(3)分别在白纸上量出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并记录在上表中。
【实验结论】
分析上述实验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______
【实验交流】
(1)由实验中“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做几次实验,每次实验都发现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这一信息,还可初步得出:像的大小______(选填“随”或“不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同学们在讨论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时,某同学说:夜晚在湖边散步时,看到了平静的湖面上呈现出“明月挂枝头”的情景。则水中的“明月”和“树枝”到水面距离较近的是______
2024-06-02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二模物理试题
9 . 在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同学们选用不同物质进行实验。甲同学选择的实验物质是石蜡,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

(1)除了图(a)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2)实验时,要把石蜡块研磨成颗粒状,石蜡颗粒______(选填“大”或“小”)一些好。
(3)实验中,为了使温度计所测温度能够反映试管中所有石蜡颗粒的温度,应该进行下列哪个操作?______(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A.用搅拌器不断搅拌烧杯中的水                                 B.用温度计不断搅拌石蜡颗粒
C.用搅拌器不断搅拌石蜡颗粒                                        D.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试管
(4)甲同学进行了正确操作,当温度升到42℃开始计时,第2min发现试管中出现少许液体,第7min时石蜡已经全部变成液态。他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如图(b)所示。
①根据图像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石蜡熔化时,温度______
②由图像可知,石蜡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乙同学是在家中做实验,他选择的实验物质是冰,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碎冰装在试管中,发现还没有加热就有一部分冰熔化了,如图(c)所示。因此,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请简要分析他的观点是否正确。_____
2024-06-02更新 | 2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二模物理试题
10 .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形容沸腾的水“势如奔涛”。小明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问题】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规律。
【证据】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最后安装的是______(填“酒精灯”或“温度计”);图甲中有一处错误是:______
(2)改正错误并在烧杯中加适量的水,进行加热。某一时刻的温度如图所示为______℃;
(3)当水温接近90℃左右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把读数记录在表格中,并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沸腾前后气泡变化情况;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t/℃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4)分析数据,总结出水沸腾前后温度特点;
【解释】小明观察到______现象,说明此时水已经沸腾;
(5)从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的特点:水沸腾时,______
【交流】小明发现妈妈炖汤时,汤沸腾后将火调小,汤仍在沸腾。小明又把火调得更小,这时虽还在加热,汤却不沸腾了。“不沸腾”的原因是______
2024-06-0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中考二模考试物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