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                         忠志之忘身于外
B.百里奚举于                         愿为鞍马
C.增其所不能                         香远
D.降大任于                         亦不可以已乎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与《鱼我所欲也》相同。
B.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位圣贤共同特点是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成就大业。
C.文章从个人成才和国家治理两方面展开论述,一详一略。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借鉴本文的观点,说说我们应当怎样面对逆境与顺境。
2023-07-02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能千里而   设酒杀鸡作
B.策之不以其   伐竹取
C.食马者不其能千里而食也   之者不如好之者
D.鸣之而不能其意   计一舟
2.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3.从文中看,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023-07-0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6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芙蕖(节选)

李渔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蓝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芙蕖:荷花。②过而不问之秋: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③迨(dài):等到,到。④徂:到。
1.周敦颐______时期______家。
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濯清(水波)B.不可玩(亲近而不庄重)
C.芙蕖则不(这样)D.及花之既(告辞)
3.下列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以议论为主,和现在的杂文相似。
B.《爱莲说》虽然是托物言志的文章,但充满哲理的味道,给人以警醒。
C.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行文中都满溢着作者对莲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D.乙文主要运用了说明、描写的表达方式,是按空间顺序来写芙蕖的。
4.甲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被作者“独爱”的莲花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请用自己的话翻译乙文中划线句。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6.甲文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抒发了怎样情感?
7.两篇文章在写荷花时都用到了哪种写作方法?目的有什么不同?
2023-06-2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幕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观夫巴陵
2)樯楫摧
2.下面对《岳阳楼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骈散交替,音韵和谐,凝练畅达,极具感染力。
B.选文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有诗一般的意境。
C.选文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情景交融,议论精辟。
D.本文倡导“古仁人”寄情山水的君子之风和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3.一切景语皆情语。选文的③④段所写之景折射出怎样的心境?有何用意?
2023-06-2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逆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你班准备将这篇课文拍成微电影。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中的“仿佛”描写得很微妙,拍摄时此处景象应呈现什么样的效果?
2.创作脚本的同学依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计了四幅画面,请你指出,不恰当的一幅是(     
A.舟行溪中,两岸桃红柳绿,缤纷的花瓣随风飘落,渔人对眼前的美景充满了好奇。
B.山坳里,远远望去,人们正在田地间往来耕作,竹林、桑树掩映的池塘波光鄰粼。
C.石桌旁,众人或坐或立,渔人如有所语,大家似乎在叹息,几个孩童在旁边嬉戏。
D.渔人解缆登舟,两岸桃花依旧,回首处群山青翠,将散的晨雾似乎又慢慢地聚拢。
3.资料组的同学在上网时发现中国有许多地方都有所谓的“桃花源”,建议用这些现代“桃花源”的风景素材作为微电影的结尾。是否采纳,请表达你的意见。
2023-06-2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西汉时期由_____________(人名)编辑整理的。
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A.上书谏寡人       诽谤B.诸吏人皆案堵如          公问其
C.门庭             烨然神人D.待诸侯至定约束耳       水落石出者
3.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 父 老 除 害 非 有 所 侵 暴 无 恐!
5.下列对【甲】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C.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D.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说服力强。
6.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可见进谏并非易事,而邹忌却能让齐威王欣然纳谏,令人佩服。邹忌的进谏颇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
7.【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2023-06-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7 .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嵫,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新城游北山记(节选)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糜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予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注释:①蹊:小路,小径。②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③系马石觜: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④篁筱:竹子。⑤循(shŭn):栏杆的横木。⑥蜗鼠缭绕:像蜗牛一样爬行,像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前行。

1.柳宗元,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家。
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怡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B.俶尔远逝(迅疾)
C.仅步(可以)D.闻鸡声(才)
3.关于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给小潭命名为“小石潭”,是因为它“全石以为底”,突出了小潭构造的独特。
B.甲文中,通过“伐”“取”两个动词说明“小石潭”是作者的“偶得”之所。
C.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竹”,但甲文只是为了突出小潭的幽深冷寂,为后文的“乃记之而去”做铺垫。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这样呈现出的景物具有动态的变化之感,避免了写景单一。
4.甲文在写潭中鱼的时候,运用了哪种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5.用自己的话翻译乙文中划线句。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6.甲文写小潭溪流和乙文写山势时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7.甲文中两次写到“乐”,为什么这样的“乐”不能让作者“久居”于此呢?
2023-06-2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表圣奏议叙   苏轼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

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注释】①易其民:轻忽他的百姓。②汉文:指汉文帝。③少汉文:这里指对汉文帝有所指责。④孝景、武帝:指汉景帝、汉武帝。⑤主父偃:曾任中郎、中大夫。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夫 有 绝 人 之 资 必 轻 其 臣 无 可 畏 之   防 必 易 其 民
3.田表圣,即田锡,北宋前期名臣,在政治上以敢言直谏著称。苏轼对其评价颇高,于是将其奏议集刊行于世。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苏轼刊发田锡奏议的原因。
2023-06-26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实验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陋室铭   刘禹锡

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有?


【语段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语段三】

至于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要领会古文的内涵,首先要疏通文义。小英运用课内迁移法对语段中加点词语进行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编号语句迁移释义或用法
A吾德馨我亦无他,手熟尔(《卖油翁》)
B何陋岂能为暴涨携去(《河中石兽》)代词
C物喜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因为
D至于者歌于途命夸娥氏二子二山(《愚公移山》)
A.AB.BC.CD.D
2.朗读是感受文言意蕴的好方法。下面是小英朗读语段后的感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语段一同《答谢中书书》一样,以骈句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
B.语段二中运用了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铿锵有力。
C.语段三通过“者”“也”“之”等虚词的使用,读起来舒缓自如。
D.三则语段时期不同、作者不同、文体各异。故读起来感受不同。
3.请根据语段及小英找到的背景资料,分析古代文人的志趣抱负有何共同特点。

【材料一】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被贬至和州。和州知县见他被贬,故意刁难之。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材料二】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为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同一时期,欧阳修也因参与新政,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2023-06-26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实验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B.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
C.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D.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桃花源人”)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渔人“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3.时光流转,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请联系与陶渊明相关的诗文,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
2023-06-2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