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表圣奏议叙   苏轼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

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注释】①易其民:轻忽他的百姓。②汉文:指汉文帝。③少汉文:这里指对汉文帝有所指责。④孝景、武帝:指汉景帝、汉武帝。⑤主父偃:曾任中郎、中大夫。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夫 有 绝 人 之 资 必 轻 其 臣 无 可 畏 之   防 必 易 其 民
3.田表圣,即田锡,北宋前期名臣,在政治上以敢言直谏著称。苏轼对其评价颇高,于是将其奏议集刊行于世。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苏轼刊发田锡奏议的原因。
2023-06-26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实验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陋室铭   刘禹锡

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有?


【语段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语段三】

至于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要领会古文的内涵,首先要疏通文义。小英运用课内迁移法对语段中加点词语进行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编号语句迁移释义或用法
A吾德馨我亦无他,手熟尔(《卖油翁》)
B何陋岂能为暴涨携去(《河中石兽》)代词
C物喜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因为
D至于者歌于途命夸娥氏二子二山(《愚公移山》)
A.AB.BC.CD.D
2.朗读是感受文言意蕴的好方法。下面是小英朗读语段后的感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语段一同《答谢中书书》一样,以骈句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
B.语段二中运用了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铿锵有力。
C.语段三通过“者”“也”“之”等虚词的使用,读起来舒缓自如。
D.三则语段时期不同、作者不同、文体各异。故读起来感受不同。
3.请根据语段及小英找到的背景资料,分析古代文人的志趣抱负有何共同特点。

【材料一】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被贬至和州。和州知县见他被贬,故意刁难之。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材料二】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为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同一时期,欧阳修也因参与新政,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2023-06-26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实验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B.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
C.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D.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桃花源人”)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渔人“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3.时光流转,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请联系与陶渊明相关的诗文,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
2023-06-2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0.4) |
4 . [甲]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中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丙]

秋莲

(元)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释]①青房:指莲蓬。②白露:节气名,这里亦可解释为露水。③老眼:这里借指阅历多有经验。
1.[甲]文作者是北宋的________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远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B.菊之爱,陶后有闻   鲜:少
C.每之,足苦踬中焉   履:踩D.不翠减红销际          堪:忍受
3.用“/”给《习惯说》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4.[甲][乙]两文体裁都是“说”,[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乙]文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
5.[甲][丙]两文作者都运用了“莲"这一物象来表达感情。[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莲抒发对莲的_________之情;[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莲抒发对莲的___________之情。
6.请分别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牡丹之爱,宜乎矣。
(2)!习之中人,甚矣哉!
(3)瘦影亭亭不自容。
2023-06-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问题。

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注释】伶人:乐工,即现在以演戏为业的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后唐庄宗猎中牟       舜发畎亩之中
B.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       真无马邪
C.汝县令       山峦晴雪所洗
D.待天子驰逐       告先帝之灵
(2)用“/”给划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
(3)从庄宗最终赦免了县令可以看出,庄宗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战则       俯身倾耳以(《送东阳马生序》)
B.小未孚       必以
C.又何       遂与外人隔(《桃花源记》)
D.忠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桃花源记》)
(2)你从文中的“将战”“将鼓”“将驰”中读出一个怎样的鲁庄公?
(3)根据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人过五千,移文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爇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节选自《后汉书•廉范传》)


【注释】①故事:按旧例。②虏:匈奴。③移文:发文书。④爇(ruò)火:点火。⑤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作战,考验军事指挥者的胆识和智慧。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两个语段中的曹刿和廉范性格中的相同点是:①________,善于抓住战机。两场战争取胜的原因在于:曹刿在“②___”时进攻,在“③___”时追击。廉范用星列般的火把让敌军认为④____吓退敌人,在凌晨趁敌人不备时突然袭击。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2023-06-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三校中考四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恐前后受其______
野有麦场______
③一狼其中______
④屠自后断其______
(2)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3)翻译下面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2023-06-2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三校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

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读书,其耽搁更甚于家熟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熟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逐,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熟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节选自曾国藩《与诸弟书》)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发愤自励之                           非淡泊无以明(《诫子书》)
B.此何                                        暇甚(《狼》)
C.四弟来信                                 缀行远(《狼》)
D.无甚耽搁                                 学而不思罔(《论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苟 不 能 发 奋 自 立 则 家 塾 不 宜 读 书 即 清 净 之 乡
4.两文都谈到“静”的重要性,但各有侧重。【甲】文强调内心宁静对于A_______重要性。乙文侧重强调内心宁静取决于B_____________,而不取决于C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字子贡。文中“赐”是子贡自称,相当于“我”。③终业:完成学业。④奚:为什么
(1)指出下面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A.说:简子不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论语》)
B.者:赐譬渴之饮江海/晓之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C.以:赐则奚足识之/可为师矣(《论语》)
D.之:赐譬渴者饮江海/而两狼并驱如故(《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3)为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
(4)甲、乙两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都用了A _____修辞方法,孔子借“川(河流)”突出了B _____,告诫弟子们要C _____;子贡借“江海”表达了D _____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

(汪)遵,宣州泾县人。幼为小吏,昼夜读书良苦,人皆不觉。咸通七年,韩兖榜进士。遵初与乡人许棠友善,工为绝诗,而深自晦密以家贫难得书必借于人彻夜强记棠实不知。一旦辞役就贡,棠时先在京师,偶送客至灞、浐间,忽遇遵于途,行李索然。棠讯之曰:汪都何事来?遵曰:此来就贡。棠怒曰:"小吏不忖,而欲与棠同研席乎!甚侮慢之。后遵成名五年,棠始及第。有集今传。汪遵,家贫借书,以夜继日,古人阅市、偷光,殆不过此。昔沟中之断,今席上之珍。丈夫自修,不当如是耶

(选自《唐才子传校注》有删节)


【注释】①汪遵:唐代诗人。②晦密:指私藏不露。③就贡:指进京应举。④研席:借指学习。⑤阅市、偷光:阅市,东汉王充家贫无书,常到洛阳书市中读书。偷光,西汉匡衡家贫,穿壁借邻舍烛光读书。⑥沟中之断:即沟中瘠,穷困而流落荒野之人。
1.【甲】文是元末明初文学家 _____(人名)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_____ (书序   赠序)。
2.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请写出其释义。
(1)                                 偶送客灞、浐间
(2)况才之于余者乎             殆不
3.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丈夫自修,不当如是耶?
4.下面关于【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家贫难得书/必借于人/彻夜强记棠实/不知。
B.以家贫难得书/必借于人/彻夜强记/棠实不知。
C.以家贫难得书/必借于人/彻夜强记棠/实不知。
D.以家贫难得/书必借于/人彻夜强记/棠实不知。
5.阅读两则选文,分析两人求学经历的异同点。
6.如果【甲】文作者有机会读到【乙】文,会借鉴汪遵的哪些学习方法?
2023-06-1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