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地理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867 道试题
2024高三·广西·专题练习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千米。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右图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

(1)结合图,分析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
(2)说明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
(3)指出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西高考地理真题18题原题及变式题
2024高三·辽宁·专题练习
2 . 为保障2022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气象部门提前在云顶和古杨树赛场建立自动观测气象站。左图示意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和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位置。右图为各气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题。

据图可知(     
A.白天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最高气温低B.傍晚云顶赛场比古杨树赛场降温速率快
C.夜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D.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昼夜温差大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1 地球和地图-【好题汇编】3年(2022-2024)高考1年模拟地理真题分类汇编(辽宁专用)
3 . 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为“源效应”,海洋碳库和地质碳库是参与大气碳循环的两个重要部分。海洋碳汇主要包括生物固碳、溶解固碳和物理化学固碳。

材料二:北极地区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全球变暖已经对北极地区的大气、地形、水圈、生物和土壤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改变了北极地区的碳循环过程,同时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汇效应和源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图示分别为北极地区局部和北极海冰变化趋势。

材料三: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北极地区地表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称之为北极放大效应。研究表明这与下垫面、大气热力作用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1)结合碳循环原理,说明“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源效应和汇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论断的依据。
(2)说明入海径流量增大对北冰洋海水性质可能产生的影响。
(3)从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北极放大效应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测试地理试题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基里巴斯全国由33个大小岛屿组成,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和全球最大的环礁(环状珊瑚岛),塔拉瓦是该国的首都。

历史上,基里巴斯盛产磷酸盐,现已被开采殆尽。基里巴斯大部分陆地仅能生长椰子、香蕉等少数作物,渔业资源是其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基里巴斯是联合国认定的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下图为基里巴斯政区图。

(1)下图示意环礁形成的三个阶段,据图说明环礁的形成过程。

(2)分析基里巴斯是世界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的原因。
(3)中国与基里巴斯合作开发当地的渔业资源,分析各自的优势和收获。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5 . 9月23日,南昌市某一中学学生在学校操场上M位置看到了太阳刚好落于该校的院士亭顶部(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刻当地地方时和太阳方位分别是(     
A.18:30西南B.17:30西南
C.18:30西北D.17:30西北
2.另一学生看不到太阳,可知其当时位于(     
A.①B.②C.③D.④
3.一个月后学生想继续观察该现象需要(     
A.提前到达M地的西南方B.提前到达M地的西北方
C.推后抵达M地的西南方D.推后抵达M地的西北方
7日内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长水教育控股集团(云南)衡水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硫硝钠会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积增大;当气温上升,湿度下降时,芒硝会脱水产生反硝化。该过程涉及主要化学方程式为:Na2SO4+10H20Na2SO4·10H2O。 四川仁寿县牛角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岩石表层紫色砂岩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缝中均发现了硫酸钠。下左图示意仁寿牛角寨地质剖面图;右图示意2021年8月份每天等时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对比。

(1)说明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甲、乙哪个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
(2)根据硝化与反硝化的条件,说明I、II、Ⅲ阶段硫酸钠的分别变化。
(3)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分析裂缝中硫酸钠对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84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真题

7 .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年日照时数:M>N,年太阳辐射总量:M<N
B.年日照时数:M>N,年太阳辐射总量:M>N
C.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两者之间无关联
D.年日照时数越多,其年太阳辐射总量一定越丰富
2.影响M、N两地的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纬度、地势(海拔)B.气候、地势(海拔)
C.气候、纬度D.海陆位置、气候
3.若有一架飞机由M地沿着最短航线飞往N地,则正确的飞行方向是(     
A.先向东北,再向东南B.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C.一直向东飞行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7日内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试题

8 . 地衣类生物组织结构简单,其体内水分与环境水分同步变化,在环境高温干燥时,全株风干休眠。下图为撒哈拉沙漠某区域气温、地衣含水量、地衣叶状体温度和地衣气体代谢(光合与呼吸)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丁代表的曲线依次是(     
A.地衣气体代谢、地衣含水量、气温、地衣叶状体温度
B.地衣含水量、地衣气体代谢、气温、地衣叶状体温度
C.地衣含水量、地衣气体代谢、地衣叶状体温度、气温
D.地衣气体代谢、地衣含水量、地衣叶状体温度、气温
2.6时,地衣类生物(     
A.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B.有光合作用、无呼吸作用
C.气体代谢量都为零D.呼吸与光合作用气体代谢量相同
3.露水是地衣类生物的主要水源。推测此区域地衣类生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7日内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辽阳石油化纤公司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选考科目冲刺考试(四)地理试题
9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2~3月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持续偏暖偏干对沙源地地表物质产生重要影响。沙尘强度、传输路径等又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图1为2023年2~3月北半球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距平(相对于多年气压平均值的差值)图。图2示意2023年春季两次沙尘天气中部分城市日最高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图2-a)和高、低压中心位置(均为当日17时)的变化(图2-b)。

                  图1

                    图2
(1)根据海平面气压距平分布的主要特征,分析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的原因。
(2)说明持续偏暖偏干对沙源地地表物质的影响。
(3)据图2-a,指出与3月相比,4月沙尘传输强度和路径的特点,结合图2-b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957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高考地理真题

10 . 地层沉积物的组成及粒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陕西榆林横山区地处沙漠—黄土过渡带(如图1)。图2为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该剖面厚度为17.55m,地层沉积连续,层位清晰。研究发现,该剖面古风成沙层平均粒径较大,沙质黄土层次之,沙质古土壤层最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剖面古风成沙层沉积物的搬运动力主要是(       
A.高空西风气流B.东北信风C.东亚冬季风D.东亚夏季风
2.在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总体上该地区(       
A.气候由暖湿趋于冷干B.过渡带先向西北移动,再向东南移动
C.沙尘暴频次先减少后增加D.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再向西北收缩
7日内更新 | 28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高考地理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