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地理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常见、最活跃的外力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全过程。流水不断以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形态各异的河流地貌。

材料二下面左图为湄公河流域及甲乙两处河谷形态。


      

材料二河流三角洲的形成速度和规模,主要取决于河流携带泥沙的数量、入海口附近地势以及海浪侵蚀速度。上面右图为黄河三角洲面积19762004年来的变化趋势。


(1)说出丙处地貌名称及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三分析1990年到2003年间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风是指在冰川谷地中,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边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如下图所示。在我国祁连山和珠穆朗玛峰 北侧的河谷地区均存在冰川风现象,冰川风势力强弱有着明显的日变化。近年来,珠穆朗玛峰北侧河谷和祁连山地区的冰川风变化趋势显著。



(1)指出珠穆朗玛峰北侧河谷与祁连山北侧冰川风势力的大小关系,并说明原因。
(2)描述珠穆朗玛峰北侧河谷冰川风一天中势力强弱的变化过程。
(3)说明冰川风对祁连山北侧山谷风的影响。
3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外力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形成的全过程。流水不断以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形态各异的河谷和河流堆积地貌。河流三角洲的形成速度和规模,主要取决于河流携带泥沙的数量、入海口附近地势以及海浪侵蚀速度。下左图为湄公河流域图及甲、乙两处河谷形态图,下右图为黄河三角洲面积1976~2004年来的变化趋势。


             
(1)分别描述甲、乙两处河谷形态特点,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2)说明丙处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判断1990年到2003年间黄河三角洲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入海处的河道为中心的巨大扇形地,历史上曾为我国每年新增几十平方千米的“年轻”土地,但是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造陆速度有迅速减少的趋势。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每一次大改道都会对河口三角洲(包括陆上和水下三角洲)及附近海岸线造成深刻的影响。下图是近百多年来黄河入海口海岸线变迁和河道变迁图。


   
(1)描述历史上黄河三角洲每年新增的几十平方千米“年轻”土地的形成过程。
(2)推测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造陆速度明显下降的原因。
(3)分析黄河改道对河口三角洲附近海岸线的影响。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花高段(花园口至高村段)1971-2016年间,河床泥沙冲淤量(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不断变化,河槽形态(河宽与水深)变化明显。1985年龙羊峡水库运行后,黄河花高段的来水量与来沙量都明显减少;1999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花高段来水量稳中略升,来沙量显著减少。下图示意黄河下游花高段位置、逐年累计冲淤量、河槽形态变化(a示意黄河形态、b示意黄河花高段、c示意黄河花高段逐年累计冲淤量、d示意黄河花高段河槽形态变化)。



(1)判断黄河花高段河槽萎缩最明显的时段,并阐述其萎缩的过程。
(2)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花高段河槽趋于窄深,分析其原因。
(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推测黄河花高段河槽形态未来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2023-09-24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热身卷01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6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对水利、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左图为河流流域地貌示意图,右图为某地貌景观圈。



(1)描述从①地到③地地表所受外力作用的变化。
(2)说出③处容易形成的地貌的名称及成因。
(3)指出右图景观地貌在左图中的位置(数字序号)并描述该地貌从扇顶到扇缘地貌特点的变化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曲是指近似环形的、形如蛇行的弯曲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坦地区。当河床坡度减小后,河流的侵蚀发生改变,致使河道发生弯曲。延川县内的黄河蛇曲是目前我国干流河道蛇曲中规模最大、最密集的蛇曲群。该地黄河嵌入式蛇曲的发育与河流的侵蚀方式、地壳升降运动、河岸岩性等密切相关。下图为延川黄河嵌入式蛇曲(河流沿峡谷穿行流淌,河道形态恰似“Q”字形,犹如嵌于山岩之间)河段及其景观图,图示河曲颈又称蛇曲颈。

   

(1)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延川黄河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
(2)当地计划在右图黄河蛇曲河段新建一个村落,应选择在该河段的哪一侧(甲处或乙处)? 并分析其选择的合理性。
(3)分析图示蛇曲河段的未来发育趋势。

8 .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青藏高原气候持续增暖,降水量也随之增加,气候有向暖湿转变的趋势,未来20-40年青藏高原仍有可能持续保持气温升高。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水汽源和气候调节器。下图为1955-2019年青海湖蒸发过程线图。据此完成下题。

   

1.青海湖水量的主要支出方式为(     
A.湖面蒸发B.人类用水C.下渗D.径流流出
2.1955-2019年期间青海湖湖面蒸发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可能的原因是(     
A.风力增加B.气温下降C.降水量增加D.植被减少
3.在青藏高原向暖湿化转变趋势下,青海湖面积增大,主要原因是(     
①高山冰雪融水增加②河流水增加③生态补水④冻土水释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9 . 位于青岛海岸、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是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岩石表面有大片烧焦样蜂窝状石孔。2022年10月2日晚,青岛遭遇数小时的雷雨大风天气,次日清晨人们发现“石老人”上半部分已经坍塌。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石老人”与海蚀崖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是(     
A.逐渐变近B.逐渐变远
C.先变远,后变近D.先变近,后变远
2.“石老人”形成与消亡过程的海岸地貌可能依次是(     
A.海蚀柱—海蚀陡崖—碎屑堆积物
B.海蚀柱—海蚀拱桥—碎屑堆积物
C.海蚀拱桥—海蚀柱—碎屑堆积物
D.海蚀拱桥—碎屑堆积物—海蚀柱
3.造成“石老人”坍塌的原因可能是
①常年风化②地壳运动③风雨侵袭④海水侵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22-11-15更新 | 2001次组卷 | 25卷引用:专题03 地球表面形态 (高频选择题50题)-【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期中真题分类汇编(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9-10高一下·浙江·期中
综合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0 . 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资料:见下图。

1. 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2. 1999年以后,该地区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     (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其产生的原因是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2009-11-27更新 | 593次组卷 | 11卷引用:2010年浙东北(ZDB)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