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性质的探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化合物(YW4)2X2Z4·W2Z为无色柱状晶体,受热易分解,已知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和为22,X、Y、Z为同一周期相邻元素。可利用下图装置检验该化合物分解出的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产物。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YW4)2X2Z4的物质类别为正盐
B.装置B中盛装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
C.反应开始前通入Y2,可以避免装置中的空气干扰产物的检验
D.装置中两处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证明分解产物中含有两种由X、Z组成的物质
2 . 下列是某兴趣小组根据课本实验设计的一个能说明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的套管实验。请观察如图实验装置并分析实验原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a2CO3热稳定性大于NaHCO3
B.甲为Na2CO3,乙为NaHCO3
C.要证明物质受热能产生水,可在两支试管内塞上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
D.整个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丙烧杯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3 . 某实验小组为了证明过氧化钠可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做供氧剂,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中盛放的是,装置中会发生2个反应
B.b中盛放的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
C.c中会观察到固体颜色逐渐变白,伴有发热的现象
D.d中盛放的是NaOH溶液,作用是吸收多余的
4 . 某小组为探究溶解于溶液的反应机理,提出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的水解导致溶液呈酸性,反应,从而促进了的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观点二:直接结合了电离产生,从而使得的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资料:①溶液呈中性;②对该反应几乎无影响。
实验过程:各取固体,分别加入选取的实验试剂中。
实验实验试剂实验现象
1蒸馏水白色固体不溶解
2溶液在微热下,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且白色固体溶解
(1)经检验,实验2中刺激性气味气体为,其具体方案为___________
(2)甲同学对比实验1、2,认为实验2固体能溶解的原因是溶液中,能与反应。用化学用语解释溶液显酸性的原因___________
(3)乙同学通过实验3证明甲同学的说法不合理。
实验实验试剂实验现象
3溶液
①X是___________(填写溶质的化学式)。
②由实验3获取的证据为___________
(4)为进一步探究实验2固体能溶解的原因,进行实验4.
实验实验试剂实验现象
4乙醇溶液在微热下,白色固体溶解
乙依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能与直接反应。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需要补充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
(5)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6)为进一步分析溶液浓度对沉淀溶解的实验效果,丁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溶液的浓度现象
0.05白色浑浊,后仍有部分不溶解
0.07少量白色浑浊,左右完全溶解
0.10振荡后完全溶解
0.15振荡后完全溶解
0.20振荡后迅速溶解
0.30振荡后迅速溶解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上述现象___________
2024-02-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一下·四川泸州·期末
单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以下装置对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条件开展了实验探究,结合探究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装置①金属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可证明Zn比Cu活泼
B.对比①②中Cu片上是否有气泡,可预测②中电流表指针会偏转
C.装置②③对比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原电池电极材料应满足的条件
D.装置③能形成原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6 . 为探究物质的氧化性,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氯化亚铁溶液变黄,四氯化碳溶液变为紫红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已知:碘单质易溶于四氯化碳,可得到紫红色溶液)
A.烧瓶中的反应为:
B.浸有溶液的棉花起吸收尾气的作用
C.可用淀粉溶液替换
D.试管下层出现紫红色,可证明氧化性:
7 . 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良好)。

已知:浓盐酸与固体混合会产生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中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
B.B中溶液变黄色,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单质
C.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实验过程Ⅲ为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滴加溶液后充分振荡试管D,观察到D中溶液变蓝,即证明了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
2023-02-04更新 | 1007次组卷 | 6卷引用:寒假作业09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寒假分层作业】2024年高一化学寒假培优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8 . 资料显示: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氢氧化钠能吸收NO2,但不能吸收NO。某学习小组据此验证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证明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实验现象为③中溶液上方出现红棕色气体
B.滴加浓硝酸前要先打开弹簧夹通一段时间氮气
C.②中的试剂为水
D.⑥的作用是吸收尾气
2021-05-08更新 | 581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化学测试题
9 . 同学们探究不同金属和浓硫酸的反应。向三等份浓硫酸中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的不同金属片,加热,用生成气体进行下表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金属为铜金属为锌金属为铝
点燃不燃烧燃烧燃烧
通入酸性溶液褪色褪色褪色
通入溶液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变化出现黑色沉淀
通入品红溶液褪色褪色不褪色
已知:(CuS为黑色固体);可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入铜片的实验中,使酸性溶液褪色的气体是
B.加入铝片的实验中,燃烧现象能证明生成气体中一定含
C.加入锌片的实验中,生成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D.金属与浓硫酸反应的还原产物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有关
10 . 为验证氧化性Cl2>Fe3+>SO2,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省略,气密性已检验)。    

已知:Na2SO3+H2SO4=SO2↑+Na2SO4+H2O
实验过程:
I.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型导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
Ⅱ.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给A加热。
Ⅲ.当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夹紧弹簧夹K2
Ⅳ.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离子。
Ⅴ.打开弹簧夹K3、活塞c,加入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K3
Ⅵ.更新试管D,重复过程Ⅳ,检验B溶液中的离子。
Ⅶ.实验结束后,打开弹簧夹K1~K4,再通入一段时间N2,然后拆卸,洗涤,整理仪器。
(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步骤Ⅲ中溶液变黄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能说明氧化性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棉花中浸润的溶液是___________
(4)过程Ⅶ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结论如下表所示。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_(填“甲”、“乙”、“丙”)。

过程Ⅳ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过程Ⅵ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既有Fe3+又有Fe2+有SO
有Fe3+无Fe2+有Fe2+
有Fe3+无Fe2+有SO

(6)将B中的溶液换成100ml FeBr2溶液并向其中通入2.24LCl2(标准状况下),若溶液中有被氧化成单质,则原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该过程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024-05-0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