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8 道试题
1 . 春秋初期,士人游说四方,但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做官,便不算违背道义。但后来,士人去原本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做官也不再被非议。这种变化表明(     
①华夏族群开始成为礼仪之邦   ②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③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   ④封建统治者重视人才的选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4-04-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变动,表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开始出现B.铁犁牛耕不断推广
C.分封制正当盛行D.郡县制在全国推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沿用分封制B.推广郡县制
C.采用郡国并行制D.建立省制
2024-04-10更新 | 97次组卷 | 23卷引用: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据山东某县志记载,1949年该县私营商户有208家,到1951年底全县有证个体商户已达3334户。该县私营商户的增加(       
A.得益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B.反映出经济建设中有冒进势头
C.有利于该县国民经济的恢复D.说明中共八大的方针得到贯彻
2024-04-08更新 | 19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5 . 1861年初,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务;1861年后,英、法、俄、美相继派遣公使常驻北京;1866年,清政府派使团往欧洲各国游历;1867年派外交使团出访欧美各国;1875年派郭嵩焘为驻英国公使。这些事件表明清政府(       
A.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履行了《南京条约》的规定
C.逐渐融入近代国际外交体系D.学习西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2024-04-08更新 | 28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精神
2024-04-07更新 | 135次组卷 | 45卷引用: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国君主多用“武”谥(谥号),有学者认为这不仅是对开国君主生平事迹相对客观的反映,也是继位者对开国君主“武功”的溢美。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武”谥的使用(     
A.表明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反映出儒学文治功用的削弱
C.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D.体现了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隋炀帝即位后,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为此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在开河过程中仅通济渠便先后征调民夫二百万,隋炀帝还在沿途建置了许多专供个人享乐的“御用”工程。开通后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
23-24高三下·全国·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尚书在西汉初年,是九卿少府的属官,“掌通章奏”,“秩六百石”,地位与待遇较低。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正式成立尚书台,将其由事务官变为政务官,承担了原本属于“三公”的许多职能。这一变化(     
A.是宦官干政的源头B.改变了中央决策程序
C.使尚书成为真宰相D.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2024-04-05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教育思想

材料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他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朱熹还认为,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材料二   19世纪末,严复等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来探索中国转型的新路径。严复在借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三育”论,主张培养德智体并重的真国民。他认为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源在于民力已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是指提倡体育,训练国民强健的身体;“开民智”是指开发人民的智慧,提高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改革科举制度,讲求西学;“新民德”的目的是培养人民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与精神。这成为中西方教育理论思想交融的契合点和起始点,拉开了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序幕。

——摘编自李素敏、张思远《我国“五育”思想的历史脉络、基本特征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严复教育思想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时代背景。
2024-04-03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