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建党前夕的上海

下面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关于《建党前夕的上海》一组资料。

材料一:照片《20 世纪 20 年代的上海外滩》

材料二:照片《20 世纪 20 年代报馆书局林立的福州路山东路口》

材料三:照片《20 世纪 20 年代俄国侨民在上海霞飞路上开设的餐厅》

材料四:照片《上海职工自发组织的第一个工会团体——上海药业友谊联合会1920.1.18》

材料五:地图《19 世纪末上海轮船招商局航线图》

材料六:地图《上海租界示意图》

材料七:照片《上海公共租界界石》

材料八:“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 300 多种出版物(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

——《刘江给俄共(布)阿穆尔州委的报告》(1920 年 10 月 5 日)


(1)根据示例一,结合所学,请分别说明展板选取这些材料的理由是什么?(除了示例二之外,还有哪两个材料可以相互佐证成为一组?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选取材料一的理由:20 年代,上海高考墙,处在西风东渐窗口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工商业之都。
示例二:相互佐证:材料六与材料七。理由:材料七是实物史料,可以和地图一起相互印证上海租界发展的历史。
(2)除了上述材料之外,你觉得还可以补充哪一个材料来充实这一主题?请说明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阐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原因。   
2020-05-14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0届高三5月阶段性调研历史试题(等级考)
2 .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赠眼医婆罗门僧》中写道:“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白居易也有诗“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蓖试刮看”。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古印度医术发达
B.域外先进文化传入大唐
C.诗歌是重要史料
D.眼疾在诗人中较为常见
3 . 船只承载历史。船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也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

(1)请将以上船只按时序填入下图。(填涂字母)

(2)请将上述图片中序号为BEF的商船与其主要航行区域相匹配。

(3)由于某些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船甚至会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参考示例,对上述序号D代表的船只进行描述。
示例:“马尼拉大帆船”是新航路开辟后(16世纪),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它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运往墨西哥换回白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形成了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船只承载历史”的认识。
2023-12-05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4·上海·模拟预测
4 . 历史认识的时间尺度
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经奉有谕旨,广召奇才异能之士,迄无成效。……不得已议奏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新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

——《总理各国事务奕䜣等片》1867年

(1)材料一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对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材料二:窃维今日中国亟图自强,自必以育才兴学为要综。……近人至以学校之多寡,觇(察看)国政之盛衰,非无因也。

——管学大臣孙家鼐《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奏折》1898年

材料三:谨将《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毕业学生考试专章、奖励专章暨各项学堂章程分别缮写成册,并开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单,恭呈预览。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

材料四:宣统二年(1910)教育之状况,全国各种学校共52650所,中有师范与实业学堂:学生数1625534人,教员89766人,职员95800人;教育机关69处。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2)综合材料一、二、三、四,时间尺度由点到线,在功能上发生了何种变化?这对认识晚清教育改革有何价值?
(3)归纳下列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①清代举办新式教育源于“国变患深”……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

——何炳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1931年

②教育的改革……二千余年的私家教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必须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钢》1974年

③(癸卯学制)体现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近代国家组织结构。

——杨天平《晚清教育宗旨史论》2001年

2024-06-12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
5 . 唐代的诏书

如图是1972年出土于陕西礼泉县唐昭陵临川长公主墓的《临川公主诏书刻石》及碑文:


以下整理自《临川公主诏书刻石》(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



(1)据此诏书并结合所学,请详细描述当时中央机构三省六部的工作流程。
(2)此诏书由草拟到颁发只用了两天,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看法。
(3)《临川公主诏书刻石》应该属于什么史料?如果想进一步研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还可以查看哪些史料?
(4)叙述中国古代秦至清以来中央中枢机构的发展变化。
2020-01-17更新 | 22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1月一模历史试题
6 . 被错认的英雄形象——“致远”舰

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英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在德国订造“经远”、“来远”,1887年8月这四艘军舰参加了在朴次茅斯港英国海军庆祝维多利亚女王执政五十周年的大规模海上阅兵式(当时媒体有许多报道)后回国。这张“致远”舰作战插图最早是登载在1894年12月1日出版的英国画报The Graphic上的。


(1)“致远”号当时参加了什么战争,结果如何?
(2)这张照片被错认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设计一份这张照片的考证方案。
(3)史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照片这种直观的图像史料?
7 . 《国语·齐语》载:“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锄)夷、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
A.青铜农具使用广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
C.畜牧业比较发达D.农业各项技术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2012年2月20日在会见友好城市南京市代表团时,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下列反驳河村的史料最直接的是
A.《东京日日新闻》
B.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
C.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D.电影《南京!南京!》
9 . 学制大变革

材料一   “西方事事有学,处处有学,国家用人皆取自专门学校,应请各省悉设学堂,自各国语言文字以及种植、制造、商务、水师、陆军、开矿、修路、律例各项专门名家之学,博延外洋名师教习,三年小成。……其他工艺各徒,皆取最精之国,从而取法。”

——选自1895年张之洞《吁请修备储才折》

材料二   保邦致治,非人无由…….要之皆就已有之人才而甄拔之,未尝就未成之人才而教成之……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所不足。

——选自1901年张之洞、刘坤一《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

材料三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之洞等人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四   《癸卯学制》(1905年)明确设定了各类学堂及其培养目标,如表所示:

各类学堂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以各学皆有专长为成效大学堂,通儒院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实业学堂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
初级师范学堂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入焉。以习普通学外,并讲明教授管理之法为宗旨;以全国人民识字日多为成效
高级师范学堂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以上项二种学堂师不外求为成效。

——摘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


问题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观点上的异同。
(2)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中两份奏折产生的历史背景。
(3)谈谈你对“清末学制改革”的认识。
2019-11-01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青浦、宝山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10 . 洋务重镇
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而上海又是洋务运动的重镇。请你在下列材料中选取符合“上海:洋务运动的重镇”这一主题的史料(填写字母)。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