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并概括科举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2022-07-10更新 | 514次组卷 | 26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联盟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3-11-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十五中、格致鼓山中学、教院二附中、福州铜盘中学、福州十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学术界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存在争议,出现了“证伪”和“证实”两派。

证伪派证实派
该词不见于岳珂《金陀粹编》,亦不见于宋元记载题跋,明中叶始出,出处存疑。(附:岳珂为岳飞之孙,《金陀粹编》悉其收集整理祖父生平之资料)岳飞词墨未必尽为岳珂所辑,且宋元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散佚的问题……未被岳珂收录的作品至少有两首有比较坚实的证据可以证明是岳飞所作,那么对于其他作品的怀疑也应当审慎。
岳飞伐金路线方向是东北,而贺兰山在西北,当时属西夏,若以实指其地论,则明显乖背;……而明朝与鞑靼作战,战场在贺兰山。“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应当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参看,“贺兰山”“匈奴”均是外敌雄关的代称,本不是实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对岳飞本人生涯总结,似后人追摹语气,不应出自本人之手,且《满江红》与《小重山》风格相差甚远。“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正是岳飞一生抗金的真实写照。……至于和《小重山》风格不同,那是因为岳飞是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心态下写的,十分正常。

——摘编自近代学者余嘉锡、夏承焘、邓广铭等人著作

(1)长期以来,《满江红》被视为岳飞的代表作。简要分析它对研究岳飞有何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证伪”、“证实”两派是从哪些视角对《满江红》词作者展开考辩的?对我们探究历史问题有何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时期

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

——摘编自共产党员网


根据材料,任选一种精神,拟定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列出精神,主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材料二   大别山中山面积约占全部山区15%,其余多为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潮湿,降水丰富,南北两侧水系较为发达,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植物生长茂密,种类复杂,是主要农耕地区

——摘编自《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大别山》

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发动黄安(今红安)麻城起义,逐渐建立起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有利条件。
6 .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在我国古代,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不断进行经济政策调整。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均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在经济层面的的四项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鼓励农耕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春节晚会的流行歌曲节目中,《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大海啊,故乡》抒发人们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太阳岛上》的歌词“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朋友们献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会更美好”反映了老百姓面对新生活的到来,内心充满希望和热情;港台歌手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中“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20世纪90年代,《我想有个家》唱出了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亲情、温暖的内心倾诉:《春天的故事》热情歌颂了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公元1997》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统一的盛况,1999年国人又把这种亲情和乡音浓缩在一首《七子之歌》中。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日益联系在一起,2002年春晚的《与世界联网》将中国的泰山、黄河与日本的富士山、欧洲的多瑙河融合在一起;2003年的《爱在天地间》歌颂了“非典”时期医务人员大无畏的奉献精神;2014年的《天耀中华》赞颂了中华民族“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的大爱。

——摘编自邓紫芯等《从央视春晚流行音乐节目看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央视春晚流行歌曲中任选一个时期的曲目进行简要说明。
2022-06-03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前质检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7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摘编自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材料三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
2022-06-0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在经济上和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2022-09-19更新 | 1106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何创新?除行省制度外,指出元代对台湾是如何管理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对西藏的主要管理措施,以及清朝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这组图片设计一个主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