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表3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沙发、牛顿、布爾什维克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共和、格致学、计学、總统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西学、洋錢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7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2 .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体系。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据材料一分析“寡人”指的是谁?涉及他创建的哪些重要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推行的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3)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集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试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矛盾。由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2: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材料2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对于政治底态度,一方面固然不以绝口不谈政治为然,一方面也不愿意和一班拿行政或做官弄钱当作政治的先生们谈政治……我们把国家,政治,法律,看做一种改良社会的工具,工具不好,只可改造他,不必将他抛弃不用。

他们(胡适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反对马格斯底阶级战争说很激烈,他们反对劳动专政,拿德谟克拉西来反对劳动阶级底特权……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利器。

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在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

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

——摘编自陈独秀《谈政治》(1920.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指出五四前后陈独秀的阶级立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括其《谈政治》一文的写作背景。
(2)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评述。
2023-06-21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临颍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1月份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神宗实录》卷十二:(万历年间)京城内外盗贼生发,各该巡捕兵备官,虽不系本管地方,有能协力捕获者,纪录擢用。

《明宣宗实录》卷十三:(宣德年间)严京城捕盗之禁。时京城多盗,都御史刘观等议于五城兵马司各增官军一百人与同捕捉,每五十家置巡更铺一,遇夜以十人守之,有盗贼及违夜禁者皆听捕以闻。上从其议,命英国公张辅同五军都督府按地方遣军助之。

《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七:(天顺年间)以京师内外多强盗,命都察院出榜申谕诸人擒捕,若得实其原捕及首告人,赏钞二千贯仍给贼眦,官旗、军校升一级,民匠加赏银十两。

《明孝宗实录》卷一百零九:(弘治年间)先是,京师奸民马纪,夜聚诸恶少马聪等,持刀入民妇家,逼而淫之,劫其财复,抱持以出,诸恶少递淫于通衢。至晓,舁入酒肆,不纳,弃而去之,为逻者所获。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明朝京城治安状况,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明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023-01-10更新 | 14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漯河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达标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们形容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使孙中山等人看到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希望。但是,孙中山良好的政治设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

——摘编自孙岩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40 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 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2022-10-23更新 | 16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阶层接受和推行儒家“大一统天下主义”,尤其在实践方面继承和完善了前代的羁縻和朝贡制度。清王朝从文化标准出发来看待“华夷之辨”,延续“夷夏互变”“华夷一体”之说,遵循“天下之治”的三项原则:有德者治天下,圣人并非出自一地;华夷一体,无华夷中外之分;以文明论种族。清世宗亲自编撰《大艾觉迷录》一书,将以上三项原则昭告天下。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首先“开眼向洋”,向国人介绍海外及各国现状,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其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期望通过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实现国家富强,而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思想精英则开始跳出华夷两分的“天下观”,指出中国之外还有万国的事实。到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时,“天朝大国”威望扫地,越来越多的政治和思想精英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国,而且是其中羸弱的一国。康有为和梁启超率先提出学习西法,“以夷变夏”,使中国从世界的一国,变成世界的强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桂银《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的千年传统:演进、内涵和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接受和推行儒家“大一统天下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鸦片战争后“天下主义”的变化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团结统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的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部分实践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先后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5—1965年先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阶段,结合当时实际情况,简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缣帛,胜于樵(即亳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社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
(2)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22-05-19更新 | 665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漯河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达标历史试题
10 . 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把它概括为
A.“求同存异”B.“一边倒”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