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开地斥境……(地方分为)凡十三部,置刺史。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上》

材料二   (宋太祖)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刀伎(技)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厚其粮赐,居常躬自按阅训练,皆一以当百。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支,致治于未乱故也。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材料三   禁兵者,天子之卫兵也……其最亲近扈从(皇帝出巡时护驾侍从)者,号诸班直……余皆以守京师、备征伐……太祖鉴前代之失,萃精锐于京师,虽曰增损旧制,而规模宏远矣。太祖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元】脱脱等《宋史·兵志》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和汉朝国家管理制度建设的表现。
(2)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史料类型。依据两则史料归纳北宋初年统治政策调整的举措。
2 . 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2023-05-18更新 | 1030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九完全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学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商财富流向研究,将其财富流向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牌坊、修祠堂,二是买房置地、修造园林,三是艺术情结、纵情声乐,四是结交官府、逢迎权贵。徽商财富的流向(     
A.有利于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体现了小农思想的保守性D.促进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引发了侨民与土著居民的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以侨户现居地为准定其籍贯所在地,并登记入籍,征收赋役。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连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

材料二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娃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草原民族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6 . 汉族由先秦既已产生的华夏族发展演变而来,而今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材料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国家和民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勾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ー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束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还采取采断措施使商道杨通,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同时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中心的互市也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2021-12-06更新 | 184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北宋南宋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材料四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21-12-04更新 | 100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4届高三9月底月考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对商周时期公田管理举措进行了归纳,其主要措施如下表所示。据表可知,商周时期
举措记载出处
王亲自下令督促众人耕田“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甲骨文合集》
每至春耕之时,天子会率职官与诸侯在公田上奉行“籍礼”“天子亲戚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礼记•月令》
设置专门的田官,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周颂•臣工》

A.精耕细作技术出现B.个体生产日渐形成
C.田间管理体系完整D.农业生产备受重视

10 . 材料一   臣民观是东方社会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化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只需做一个安分守己的顺民义务,最终使整个社会安于此种政治思想模式。

材料二   关于公民概念,在中国古代完全没有,实为西方舶来品。17至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与主权在民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开始进入国人视野。1902年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认为“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梁启超也为其作按语注,对公民做了以下解释,“公民者自立,而非立于他人也;负担国税之权利义务,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


(1)根据材料一归纳臣民观念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臣民观念给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提倡的公民内涵。
(3)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中国产生近代公民概念的特殊社会环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