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材料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四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c
材料二: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材料三:

材料四:(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五:(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六:(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制度?王根据什么来决定分配土地的多少?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其实行的目的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图示三所示的朝代开始继承并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4)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5)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五、材料六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6)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2016-12-1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普宁华美实验校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 17、18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个大的阶段。古典自由主义由约翰.洛克提出,让·雅克.卢梭加以发展。到18世纪中后期,亚当·斯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从伦理和经济两个角度阐释了自律性的市场经济理论,从而确立了以自由放任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把自由主义扩展到经济领域。新自由主义到20世纪70、80年代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主流,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自由主义鼓吹的彻底私有化、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等政策,对本国经济造成很多消极影响。在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的强制推行,使这些国家的主权不断弱化,民族工业和本国市场的保护屏障严重削弱,政府控制本国经济和保证金融安全的能力大减。在拉美,新自由主义导致拉美国.家企业大量破产、资本外逃、债务危机深重,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和失业不断增加等。

——摘编自梅荣政、杨军《西方自 由主义的流变、实质与危害》

材料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提出“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正在不断突破既有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框架,正在世界舞台.上提供着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所谓“中国方案”,是指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治理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对全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新态度”。

——摘编自周文、包炜杰《中国方案:一种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当代回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出现的原因,并分析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本质区别,并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意义。
4 . 官员的选拔体现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改革选官制度。汉武帝创建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诸生,成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元光元年,建立察举制度,实行考试选拔人才。汉武帝打破商人不得为吏的旧传统,重用了一批精通本业的商人。同时,选官用人不论民族、出身,唯德、才是举。完成了由汉初的“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为武帝开创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摘编自王国民《汉武帝选官用人的改革》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对隋唐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达到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挹注:以有余来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室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等措施,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亡六国,并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它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秦朝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号,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天子。……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西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四   (西晋)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民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在西晋灭亡之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大多逃难到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逐渐繁荣。

材料五   唐朝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时间639705740754
户口数目300615841918

——摘编自《中国人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的做法是要解决什么制度的弊端?此后的哪一措施达到了贾谊的目的?该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方向。其积极影响有哪些?
(5)依据材料五,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2022-02-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化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少数民族改革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态度,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说明清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创新”,并简析清朝版图开拓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2021-12-1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宋代,士庶服饰的儒雅化体现在服饰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头巾为例,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襕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编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191241日,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须改良进步,(中国)始能与世界竞争。”惟其如此,辛亥革命后的改革社会风习之举,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具有不可以区区视之的意义。民国初年,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革的特点,并说明服饰变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远东同在欧洲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出现了冷战。但是,在远东,当1950年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而导致朝鲜战争爆发时,冷战变成了热战。第一阶段开始时,朝鲜军队迅猛地长驱直入离釜山港不到50英里的地方。此后1950914日,一支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朝鲜军队因其交通线被切断,仓促地向后撤,正如他们先前轻率地向前推进一样。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朝鲜战争是朝鲜民族分裂的产物,而朝鲜民族分裂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1950625日清晨……朝鲜政权决定用武力统一朝鲜半岛……1950年,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此后越过“三八线”打到鸭绿江边,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重重困难的条件下,毅然出兵朝鲜,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颜声毅《朝鲜战争:俄罗斯公布秘密档案》等


(1)据材料一、二指出朝鲜战争爆发记述的异同,并简析不同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美援朝胜利的积极影响。
2021-12-05更新 | 56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1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首先,扩大制举。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士为每年一次。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其次,创立殿试。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第三,设武举科。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第四,开创“南选”。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拔上特别给予照顾。第五,创“密封卷”。即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述武则天科举改革各项措施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试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对封建统治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英国的立宪政体是新旧社会势力之间达到力量均势的历史结果。在英国社会内部,一方面,布尔乔亚阶级或市民阶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阶级为了保护市民社会和使民间社团组织的自主性不受专制国家的侵夺,并为了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起而与国君抗衡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国君又仍然享有相当充分的权威合法性与尊严,这样,双方就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以上材料选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的。
材料三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摘自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噜前途》1899年
“何谓国民?曰:天使吾为民而吾尽期为民者也。何为奴隶?曰:天使台民而卒不成其为民也。故奴隶无权利,而国民有权利;奴隶无责任,而国民有责任;奴鸯压制,而国民喜自由;奴隶尚尊卑,而国民言平等;奴隶好依傍,而国民尚独立。此奴隶与国民之别也。”
——摘自丹丘生《说国民》1901年
(3)指出梁启超、丹丘生阐述“国民”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分析“国民”一词的系统阐述对当时中国的意义。
材料四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帝国臣民之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属,则五脏为之俱裂……朕欲忍所难忍,耐所难耐,为万世之太平。 ……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誓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
——摘自日本天皇《终战诏书》(1945年8月15日)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一处你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并加以分析说明。(要求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2016-11-2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广东顺德李兆基中学高三上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