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摘选自史书所载唐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人物事迹
唐太宗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魏征贞观十三年,阿史那结社率作乱,云阳石然,自冬至五月不雨,征上疏极言曰:“臣奉侍帷幄十余年,陛下许臣以仁义之道,守而不失……今旱之灾,远被郡国,凶丑之孽,起于毂下,此上天示戒,乃陛下恐惧忧勤之日也。……”疏奏,帝曰:“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
李元轨李元轨,武德六年始王蜀,后徙吴。太宗尝问群臣曰:“朕子弟孰贤?”魏征曰:“臣愚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为前代孰比?”对曰:“经学文雅,汉河间、东平也。”帝由是遇益厚。
徐坚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武则天时年号),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

——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1-14更新 | 156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现代贸易格局的变化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广州是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五口通商以后的最初几年,广州仍然是对外贸易的最大中心。从对外贸易上占有最大份额的中英贸易看,在整个40年代,由广州输往英国的货值,仍居于五口的首位。但是,即使在这个时候,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进入50年代以后,贸易重心之由广州北移上海,就更加引人注目了。曾经被西方商人幻想为“永远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的广州,在五口通商之后不到10年的光阴,便已趋于衰落。

——摘编自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中共中央于1979715日批转了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指出: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对加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1980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文件,正式将“出口特区”命名为“经济特区”,要求将深圳特区建成兼营工业、商业、农牧业、住宅、旅游等项事业的综合性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确立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和实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广州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深圳特区建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知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军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四

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
(2)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
2022-06-12更新 | 3963次组卷 | 26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清查人丁数字以征丁赋,顺治八年(1651)丁数约1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已恢复到2460万。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大关。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全国人口已达到4.1亿。…"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相当于固定和取消人头税,既刺激了人口生殖,又消除了隐匿人口不报情况。与此同时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更为强化,对定居乃至流动人口的清查更加严密,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版图扩张和改土归流也增加了不少新注籍的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清政府重农政策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使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

——摘编自《清代的经济与社会》

材料二   乾隆中期,官方记载的全国耕地面积为7.8亿亩,通常认为实有耕地面积当在10亿亩左右。根据清人估计,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均占有耕地应达到4,方能维持温饱以此测算,则在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已经不足,到道光后期更降到2.5亩。自康熙后期起,粮价、地价直线上涨,涨幅高达数倍,并带动了其他商品物价的普遍上扬。人口过剩现象也逐步出现,无业流民数量日增,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摘编自《清代的经济与社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
5 . 【时代精神与劳动模范】

材料一

延安时期,为配合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中共中央发起了“树立典型,表彰模范”的劳模运动。193812月,在边区建设厅召开颁奖大会,奖励了19位劳动英雄,这是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中第一次由政府举办的颁奖大会。1939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颁布《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惩条例》《机关、部队、学校人员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这一时期,边区劳模运动从较为单一的奖励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发展为群众运动。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劳动英雄和先进典型大量涌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和建设的发展。

——摘编自王彩霞《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研究》

材料二

1950925日至102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有464人荣获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一时间英雄和劳模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示范效应转化成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和志愿军战士杀敌的勇气。1951117日。齐齐哈尔机床厂马恒昌小组提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紧接着,东北各国营公营厂矿又提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一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以调动集体力量,把高度的劳动热情与钻研技术精神相结合的群众性劳动竞赛,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逐渐深入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劳模运动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路开发商和他们在政府中的赞助人基本上赢得了争论,铁路被看成是让人兴奋的事物。从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到新旧世纪之交,仅仅两代人的时间,世界各地变化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铁路显然需要蒸汽机,但它们也需要资金,资金为铁路的发展和快速传播铺平了道路。……更早一些时候车轮的发明,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出行,但较为局限,只允许相对较短的旅途。人们的眼界,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被限制在离家周围几英里之内。而铁路所触及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了。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著(铁路改变世界》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提出改“土路为铁路”的倡议:“俄人竖拒伊犁,我军万难运役,非开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转运之法,即无战守之方。俄窥西陲,英未必不垂涎滇、蜀。”1880年,刘铭传在应召进京议防务时提出:”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李鸿章赞同并进一步强调:西方各国的铁路“六通四达,为路至数十万里”,实乃致使其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发展铁路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力主修筑铁路的原因。
2022-04-22更新 | 299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2届高三全真模拟卷(四)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1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指示》,6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订立“爱国公约”、成为新中国双拥史上一次最广泛的社会化拥军大动员,各族群众、社会各界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落实号召的具体要求与措施,如务力增产、厉行节约、爱国捐献、拥军优属、支援前线等。各地公约的出台后,民众反响热烈,海南人民就在海南区抗美援朝分会号召下,积极响应,生动事例层出不穷,诵现出众多的爱国拥军模范,据《中国共产党琼海历史》第二卷记载:琼东县第一区义民乡有位年近70岁的妇女,把她一生通过做蓑衣、制草鞋售卖储蓄起来的“棺材本”——光洋20块、人民币12元、金耳环一副捐献。她说:“有了共产党、毛主席和人民政府,我得到解放,过上幸福生活,我宁可不要棺材本,也要支持朝鲜人民”。

——摘编自《抗美援朝“爱国公约”一社会化拥军的历史教科书》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0年代初“爱国公约”订立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50年代初的“爱国公约”。
2022-05-2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著名的外交政策分析者赫尔曼认为,“变迁是政府外交政策的普遍属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一直在不断调造以助力国家发展。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大事年表(部分),列举了若干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外交事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大事表(部分)

年份事件
19502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同苏联结盟
1953
19544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19554参加第一届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97110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
1972
19791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29邓小平提出“不结盟”外交政策
20016中国成功倡建上海合作组织
20139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概念
201710中共“十九大”提出“合作共赢”新理念

——摘编自李志永、袁正清《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之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1953年和1972年的新中国外交补充一件大事,并说明理由。(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2-04-3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学生学科能力诊断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