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有人这样评价中国近代某个文件:……是在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取得胜利而又迅速丧失政权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但又缺乏足以付诸实现的种种保证;它堂而皇之悬为国典,但从它公布的第一天起就不断遭到袁世凯的践踏,并最后被废弃。有关该文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B.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C.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D.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 . 唐初,虽然个别商人通过纳赀等途径入仕,但这些途径并不被视为“正途”。唐代中后期,政府规定“三年内弃商专业”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表明唐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B.科举制度得到完善
C.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D.商人跻身统治阶级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中共中央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从历史经验来看,世界上不少国家在经济起飞之后,社会结构也随 之变迁,这时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在不断提高,但一些新的矛盾也随之出现,社会稳定 问题十分突出。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也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当时中国的 情况还有其特殊性:一是中国经济起飞的速度和规模是空前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 他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陆续遇到的问题,中国短时间内就遇到了;二是中国是从计划经济 转向市场经济的,在转轨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问题比一直在市场经济轨道上发展的国家 更复杂;三是中国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的联系空前紧密,各国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在这个阶段,中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成也前所 未有。

—摘编自陈坚《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根据材料,概括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并说明理由。
2022-10-10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昌江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昌江矿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文件指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材料中党和政府强调的是(     
A.思想解放B.发展经济C.实事求是D.依法行政
2022-10-10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昌江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昌江矿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孩子孩子好好睡,你娘今天去开会。开会干什么?斗争大恶霸。讲讲理,出出气,要回咱那宅子地;翻了身,抬起头,给你爹爹报冤仇。”这是记载在河北枣强县县志上的歌谣,此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A.“大跃进”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
C.社会主义改造D.土地改革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说:“纪纲一变,十年之内,富强可致。至二十年,久道化成。以恢属地而雪仇耻不难矣。”这可用于说明(     
A.维新运动得到统治者支持B.维新派急于改变落后的现状
C.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D.维新变法增强了中国的国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六典》云:“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三曰慰劳制书,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 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唐代皇帝文书的命名方式(     
A.保障了政令的畅通和效率B.出于保证文书机密的考量
C.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体现了皇帝的权威与至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宋时期,因上辈有功而获得入学、任官的待遇被称为“恩荫”。唐朝恩荫入仕者授官高升迁快,官至宰相级别的不下六七十人;而宋朝恩荫不仅授官低,而且升迁也远远慢于进士出身的官员。这一调整有利于(     
A.抑制官员腐败问题B.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维持官僚队伍稳定
9 .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外交上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这反映出新时期(     
A.中苏之间已消除了外交分歧B.我国坚定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C.美苏对抗严重威胁世界和平D.我国外交重点转向区域合作
2022-08-28更新 | 749次组卷 | 13卷引用:海南省乐东思源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国”(繁体为“國”)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

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立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用“中国”了。

——葛剑雄《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一词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2)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