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17月,在苏共中央的建议下,朝鲜战争的交战各方开始进行朝鲜停战谈判。经过战场和谈判桌上的反复较量,19537月,中、朝同美国达成《朝鲜停战协议》,这是朝鲜问题摆脱僵局的关键。1954年,中,苏、美等国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与会各方展开激烈斗争。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扰,会议未能就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选修三·教师用书》

材料二   2005919日,中、朝、美、韩、俄、日在北京通过《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即“9-19共同声明”,为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确立了基本框架,成为六方会谈的一个“里程碑”式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六方一致重申,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六方会谈的目标。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美韩就朝鲜的安全关切作出承诺: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韩方重申其不运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诺,并确认在韩国领土上没有核武器。朝方声明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

二、六方承诺,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相互关系。朝美、朝日承诺,将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三、六方承诺促进能源、贸易及投资领域的经济合作。中、日、韩、俄、美愿向朝提供能源援助。

四、六方承诺,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政府解决朝鲜问题方式上的变化和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9.19共同声明”的特点及意义。
2021-09-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隋末社会大动乱,唐朝出现了安定祥和的政治局要,再加上唐朝统治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改革,造就了适合工商业恢复和发展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氛围。如,唐代的均田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农具的改进和水利的大量兴修,使农业得到巨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的丝织、陶瓷、金属等制造业也十分发达,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唐政府重视并加强对外经济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摘编自童贤彬《唐代商业发展特点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宋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比较成熟和高度繁荣的阶段,达到了封建社会商业的发达形态。宋代商业分布与内部分工趋于成熟,前者可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认识,后者主要包括商品交易的分工(各种“市场”)和商业分工(各种“行”)。宋代开始,政府实行恤商政策,免除了一些商税,尽量保护商人的利益。同时,宋代地区性中心城市通过众多的水陆交通干、支线与其他地区联结起来,形成了若干区域市场和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宋代的许多农产品也成为商品,加之手工产品,使商品的品种量大增。从交易程序上看,宋代的商品交换已有较完备的程序,并较多地采用赊销、广告推销和注意陈设等方式,以方便顾客。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材料三   地域商人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是明清经济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明清时期的商人,往往依血缘关系结成商业上的势力,一人经商顺利,便携带子女宗亲俱往,声势显赫的商人家族因此兴起。城市发达的商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人,竞争日趋激烈,仅仅依靠家族的力量是难以应付的。在这种情况下,商人们终于按照几千年传统的宗族和地域观念联合起来,建立起商人的同乡组织——商人会馆。商人及商人集团不仅向官府和地方宗族势力妥协,而且通过与地方宗族势力加强联系来维护其自身利益及社会地位。

——摘编自张守广《试论明清时期地域商人集团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商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人集团的特点。
2021-04-0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备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者,亦以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

(2)归纳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土地制度和学说,比如“三代之井田、王莽之王田(土地国有制)与禁奴,王安石之青苗,洪秀全之公仓(圣库制度)”。二是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理论。亨利·乔治认为土地私有是社会贫富不均的主要根源,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一切其他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

——摘编自冯自由《革命逸史》、夏良才《亨利乔治的单税论在中国》

材料二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忠诚于中国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中国红色政权理论的核心。

——摘编自兰秀辉、周利生主编《信仰: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民主义的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涵,并简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对中国革命的积极作用。
2024-02-0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唐代、北宋三个时期南方、北方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并扩大其耕种面积。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包括的范围不仅日渐广泛,同时在各个行业的规模、数量、工具以及技术方面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当时商业领域的进一步繁荣,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的结盟以及白银的广泛使用等方面。另外,新兴商业城市以及商业化的市镇经济也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1)提取材料一中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2023-03-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前,中国人的纺织原料主要是丝和麻。元朝时期,官府开始将棉布作为赋税对象,并督劝民众植棉与纺织,棉纺织业遂遍及全国。中国传统棉纺织技术的形成,得益于元初黄道婆的技术革新。黄道婆把中国以往用于纺麻的纺车改成脚踏三锭棉纺车,还改造了轧棉、弹棉和织造等技术。随着棉纺织业的推广和发展,这一套棉纺织技术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松江等长三角地区也由此发展为棉纺织业中心。然而,在此之后,中国棉纺技术却始终没有迎来大的突破。元代王祯在《农书》里就记载了具有两到三个纺锭的脚踏棉纺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嘉庆时期的《松江府志》所记载的纺锭数仍多为三个。

——摘编自倪金柱《中国棉花栽培科技史》等

材料二   1585年,受宗教迫害影响,许多尼德兰地区的工匠逃难至英国,也带来了棉纺织技术,英国棉纺织业由此起步。但真正为英国棉纺织业注入强大发展动力的是日益庞大的棉纺织品市场需求。随着欧洲、非洲和美洲对棉纺织品需求的持续上升,再加上英国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极大的促进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18世纪下半叶,在英国棉纺织行业中从技术到工具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纺织动力从人力时代推进到了机械时代。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和工具改进,英国棉纺织品的产量迅速提升,其出口总值也逐步增加,由1780年的355060英镑上升到1802年的7624505英镑。

——摘编自杨兴升《鸦片战争前中英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差异及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棉纺织技术主要发展差异,并分别简述原因。
2022-05-11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9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91226日,在对试行法进行修改的基础上,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部法律较之于试行法有了重大进步:一是内容更加科学。《环境保护法》坚持了大环保的理念,增加了“改善环境”的规定,反映了现实需求;明确了环境监管体制,对监管部门、监管职权的规定更加明确;克服了试行法政企不分的问题;建立了环境监管的基本制度,如环境标准、环境检测、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等;初步建立了环境法律责任体系框架。二是立法技术显著进步。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的环境法学研究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其体系性显著增强,制度规定和表运更加合理,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考虑。

——摘编自郭兆晖《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4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的作用。
2022-05-10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开始,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陆续开展起来。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等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等也相应地基本形成了,以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为特点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也得以须布实施。中国共产党比较顺利和创造性地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避免了大的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使中国能够形成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有效团结,这为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现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接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摘编自高长武《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材料二20201112,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参观了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一一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在这次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经过30年发展,浦东已经从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变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证明,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社论《浦东开启新的引领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国家在上海浦东设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用以选拔非常人才。它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白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制举考试由皇帝亲临主考,试场设在殿廷,所以制举考试又有“殿试”和“延试”之称。唐代科举取士体制中有举和选之分,礼部常科中的进士、明经等属于举的性质,应试者大多是平民,及第仅取得身份;吏部铨选和科目选则属于选的性质:应试者往往足出身人、前资官等,中第后可任官。制举对应试者的身份没有特殊限定,登科者既获身份又能得官,唐代常科中的进士、明经等虽试时务策论,但不唯一,还要试帖经、杂文等,而吏部铨选则以考判和杂文为主。制举与策试直接联系在一起,只试时务策论,故唐朝常以“制策”或“策试”代指制举考试。

——摘编门俞钢《唐代制举的形成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制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制举的意义。
2021-12-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关税则原来很轻,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那笔海关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的百分之二十。中国法令规定税则应该公开,事实上,官吏绝守秘密,以便随意上下其手。外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烦。

材料二   ……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伊里布、耆英、黄恩彤诸人,知道战前广东地方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原因之一,现在把关税明文规定,岂不是一个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负交涉责任者计算以后海关的收入比以前还要多,所以他们扬扬得意,以为是他们的外交成功。其实他们牺牲了国家的主权,贻害不少。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中国关税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国关税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二中中国的关税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